都市裡難得的小小濕地


(溼地常見的中型白鷺)
   在饅頭山腳下緊鄰自強國小圍牆邊有一塊溼地,這個濕地是中和區中擁有最自然的水田溼地景觀,可是近年來因農業人口的不足而有所改植,現在大半為筊白筍田、水芋田,同時也還兼為空心菜、白菜和高麗菜等蔬菜區,一年四季由於耕作期的更替,所以擁有不同的植物景觀,更是鳥類匯聚的地方。以前我們就讀自強國小時,下課時間如果跑到操場的溜滑梯上面,往溼地方向看去會發現,在這裡常見的水鳥有紅冠水雞家族,而小白鷺也會來湊熱鬧。平常也還有喜鵲、八哥、烏秋、鴿子和斑鳩會出現,白頭翁和麻雀當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溼地是什麼? 

  溼地內有經常性的水分存在,而且它的水量會隨著季節和氣候而變化。溼地內的土壤通常是排水性較差或是由沖積、氾濫等自然營力所造成的土地。濕地中有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吃到的食物,像是我們每天都要吃的稻米,香甜可口的芋頭,美味的蓮子、筊白筍及空心菜…等。除此之外,生長在濕地中的許多的水生植物,在空氣和水質的淨化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一片濕地,就相當於一座小型森林呢!它同時也是許多動物的家。
  

濕地有什麼功能? 


(紅冠水雞,又稱「紅面仔」,常築巢在水田邊)

  溼地中的土壤及水分,能成為溼地內動植物生長的場所,所以培育出多樣化的溼地生態相,溼地也能栽種多種經濟作物,例如:稻米、芋頭、筊白筍…來供我們食用。而且它還能同時具有儲存地下水、淨化水質,也能調節氣候的功能,更能提供我們自然研究和休閒的功能。





溼地有哪些常見的鳥類? 


(溼地常見的小白鷺)

  小白鷺
在自強國小後面的溼地裡,有著許多白色的小精靈,他們就是小白鷺。小白鷺全身雪白,嘴、腳黑色,腳及頭部很長。在繁殖季到來之時,頭部的後方有2~3根長飾羽。在歐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島到印度、東亞(包括台灣),都可以看到它的足蹤。會與黃頭鷺、夜鷺集體築巢在竹林、相思林及木麻黃中。

  紅冠水雞
紅冠水雞嘴基部及前額呈紅色,嘴尖黃色,雙腳為黃綠色,不但足長,腳趾前三後一也不短。在他們的臀部兩側,有大型的白色斑塊,全身為黑褐色,因額紅色又稱「紅面仔」。牠們是臺灣濕地最常見的動物,所以平常只要在漁塭、水田及紅樹林等大面積的溼地就有機會看見牠們,牠們也常常跑到收割後之稻田取食掉落在田中的稻穀。牠們通常以水草為材料,會把巢築在水田邊或沼澤附近;牠們的小寶寶屬於早熟性幼鳥,破殼後就可以開始行走,跟著媽媽到處尋找食物。

  白尾八哥
鮮豔的黃色嘴,灰色身軀,翅膀下有兩枚白斑,尾羽末端為白色,這是白尾八哥的特徵。白尾八哥原產於東南亞地區的瓜哇、蘇門達臘和馬來半島。因為人為引進飼料而來到台灣,再經由人為的放生或是意外逸出而到野外存活下來的鳥種,被稱為籠中逸鳥。


(鼎脈蜻蜓 )

(會在濕地出現的蛇類-草花蛇 )

(偶有蝶類在濕地上停留 )









  夜鷹
夜鷹的頭上、背黑藍色而有光澤,後頭有2-3根白色長羽飾。眼橙色,腹部白色,腳黃色。亞成鳥背面褐色,有淡黃褐色斑點。腹部羽毛較淡,有縱斑。通夜鶯會常三、二隻或成小群出現於沼澤、溪流、漁塭、沙洲地帶。大多於晨昏或夜閒活動。也因為牠比較偏愛夜間活動,因此別名為「暗光鳥」(要用台語發音)。常緊縮頸部,單足棲立,成蹲縮狀。

  鷹斑鷸
仔細一看牠們灰褐色的背部佈滿了許多明顯亮麗的白色斑點,而且腹部白色,腳呈現黃綠色,而當牠們飛翔的時候,還可以發現在腰部背側有著一塊白色的區域。然則每年八、九月間,東北季風尚未吹起時,即為第一批過境候鳥的先鋒部隊之一。牠們多成群出現在沼澤濕地、水田、沙洲等水淺的地帶,喜歡呼朋引伴地在水中覓食和休息。牠們的警戒心很強,常常一發現有什麼風吹草動,便發出警告叫聲通知同伴們趕快離開。


(白腹秧雞)

(常見的喜鵲也會出現在濕地覓食)









資料來源:部分轉載新北自強國小自強采風錄第八集P10.11,已徵詢原作者劉翠萍老師同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