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計劃相關資訊 / 專題研究計劃相關總覽 / 專題研究計劃相關要素 / 專題研究計劃貢獻度說明
以上內容與圖片取自《國父事蹟紀要》一書
 
 
 
 
 
 
*追隨中山先生革命運動
隨中山先生革命運動 西元1897年11月陳少白在台北大稻埕創立興中會台灣分會,開啟革命黨人在台灣首次建立革命組織。當時「台灣新報」、「台灣日日新報」曾加以報導,總督府的高壓統治下,台灣民眾充滿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其間福建同盟會成員王兆陪來台,尋找志同道合的同志,翁俊明就成為入同盟會台灣第一人。

當三二九黃花崗起義及辛亥革命爆發時,立即引起台灣志士捐款及參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讓台灣志士對光復台灣燃起希望,激起台灣同胞的民族運動,從民國元年到民國四年間(1912~1915),台灣接連發生了多次革命,如北浦蔡清琳起義事件、苗栗羅福星起義事件、大湖張火爐起義事件、南投沈阿榮起義事件、余清芳、羅俊、江定之西來庵革命事件……等,同胞犧牲死難者共有不計其數,可以說是前仆後繼,史不絕書。

另外,隨著台灣留日學生的增加,抗日組織由台灣轉移到東京發展,先後成立「啟發會」,「台灣新民會」,「東京台灣青年會」,最後在林獻堂、蔣渭水的奔走與策劃下,1921年回到台北靜修高等女校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文化協會透過「台灣民報」的報導、文化講座及演講會的舉辦,不僅傳遞世界新知、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及文化新運動。而霧峰林家後人林祖密因不滿日本殖民統治,返回廈門鼓浪嶼定居,並追隨中山先生革命護法。其後,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也感染一群在中國就學的台灣青年,台北蘆洲的李友邦,就是受中山先生鼓勵,投身黃埔軍校。抗戰期間,他更以實際行動參與抗日復台工作。

民國14年3月12日,國父逝世於北京,同年3月24日蔣渭水等起而召集同志在台灣文化協會在港町文化講座追悼會,當時日本政府不願台灣同胞追思孫中山先生,於開會前用盡各種壓迫手段,然在日本人的高壓之下,再暗夜的風雨中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壯烈的追悼會,是何等的難能可貴,而後由於民國15、16、17年持續舉辦追思中山先生大會,國父孫中山先生之精神永存台灣人心,以剪粘方式雕塑孫中山先生的塑像供奉至今,即表露無疑。

*中山先生三次來到台灣
1. 第一次來台灣:
1900年九月八日,中山先生首次來台,在此之前陳少白乙於1897年、1898年2度先行來台,與經營良德洋行的吳文秀、楊心如等聯繫建立興中會台灣分會。當中山先生抵達台北後,與台灣總督當中山先生抵達台北後,與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會晤接洽武器,並在台北新起町(今長沙街附近)設立革命指揮所,策劃惠州起義。最後因新任首相伊藤博文下令禁止援助中國革命,惠州起義因而失敗。
2. 第二次來台灣:
民國成立,袁世凱想做皇帝迫使中山先生再舉革命旗幟,中山先生在討袁運動失利之際,二度來台。1913年8月5日6時,中山先生與胡漢民等抵達基隆港、即往台北住進梅屋敷(今國父史蹟紀念館)。

由於總督對森嚴,中山先生特書「博愛」、「同仁」題字贈送店主人。而後轉往神戶。
以上內容與圖片取自《國父事蹟紀要》一書
3. 第三次來台灣:
1917年,中山先生在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以對抗北京段祺瑞政權。1918年6月1日,中山先生辭去軍政府大元帥後,由胡漢民、戴季陶隨行,從廣州搭船,經汕頭至台灣。當一行人抵基隆,想和台灣同胞見面,卻遭台灣總督府阻擾,無法登陸,只好轉往日本。

中山先生3次來台,都在革命艱苦之際,以台灣為傳播革命香火之地,卻遭台灣總督府的管制。但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卻激發台灣的民族意識,革命志士薪火相傳,也為台灣光復奠下基礎。
以上內容與圖片取自《國父事蹟紀要》一書
 
*國父墨寶
出生平凡 讀書為樂    李奇茂
遍遊世界 融鑄精華    高其偉
 
立志革命 救亡圖存    李登勝
運籌帷幄 屢仆屢起    唐健風
驚天動地 碧血黃花    阮常耀
 
武昌首義 建立民國    李安康
功成身退 投身建設    陳學元
二次革命 建黨日本    陳瑩
 
組軍政府 護法救國    王愷
壯士未酬 舉世同悲    陳炳宏
澤惠廣被 眾民同仰    范嘉莉
 
革命基地 首次蒞止    程學亞
建立中華 平地驚雷    顧重光
飛鴻泥爪 二度訪臺    林韻琪
 
血濃於水 一脈相承    黃中泰
心繫臺灣 春風化育    褚端平
革命起源 思想傳承    董學武
 
哲人遠逝 痛失良師    舒曾祉
革命遺志 光復臺灣    丘美珍
化身千萬 長相左右    沈 禎
 
土地改革 復興農村    楊本湛
經濟建設 創造奇蹟    朱國維
發展教育 振興文化    陳思婷
 
族群平等 共生共榮    劉玉秋
保護生態 永續發展    陳學嬪
美麗之島 婆娑之洋    李振明
 
多元文化 族群融和    朱忠勇
美感藝術 淨化心靈    林崇漢
美麗之島 婆娑之洋    李振明
 
多元文化 族群融和    朱忠勇
以上所有圖片取自http://www.yatsen.gov.tw/chinese/art/index.php?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