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法),大約起源於隋代。因為北魏農.食典籍《齊民要術》中轉引了《食經》一書的部分內容,其中說到「綠肉法」,即是滷(法)的發端,這種方法是將雞、鴨等斬件,用鹽豉蔥薑等煮製而成。宋代以後有關史籍始出現「滷」的字樣。到了清代,滷已是很普遍的泠菜烹調方法了。

圖1 滾沸的滷汁

(圖片來源:人氣滷味秘笈,2010)

  

        臺灣滷味的歷史近80餘年,因為早期臺灣的原住居民並不吃滷(水)類的食品,滷(水)味的食品是從中國大陸的移民傳入。臺灣滷味雖然貌似潮州滷味,但從手藝上、味道上,都略有差異。

  首先,在製作方式,臺灣滷味有兩大特色,其一是多用燜法,即是將原料投入滷湯之後,煮過一段時間之後便關火蓋嚴蓋子來燜,直到把滷水的味道全部燜入材料之內。第二,臺灣滷味都會有冷凍這一道程序,通常都是在滷過之後放入冰箱冷凍4個小時左右,為的是提高食物的彈性,增加咬勁和口感。

圖2 臺灣滷味製作方式

(圖片來源:組員自行拍攝)

 

 

  現在的臺灣滷味,部份在製作中很少添加八角、茴香、肉桂、味素等香氣濃重的香料,使得味道清淡,略帶微辣、微甜,而且,製作出來的滷味在於細細回味之中的鮮香,部份則是反過來製作,添加中藥材與香料,因此所滷出來的滷味充滿濃濃的中藥香。另外,臺灣滷味使用的滷水湯汁都是當天調製,當然也會加入一點“老湯”,便是前一天的湯汁,但每次都不會使用超過兩天的老湯,因為臺灣人對健康的要求比較嚴格一些,會擔心熬得很久的滷汁是否新鮮營養,所以臺灣滷味的感覺比較而言,會覺得口感較淡,顏色也比較淺一些。而過去的臺灣都僅有冷食滷味,熱食滷味則是在近幾年才開始普遍流行。

圖3 熱食滷味

(圖片來源:組員自行拍攝)

 

TOP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百度百科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