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辦重要活動 |
|
|
|
|
|
成立基金會 |
|
|
策辦地方文化館 |
|
|
創建香雨書院 |
|
|
|
|
策編出版品 |
|
|
|
蘇煥智縣長以先祖參與林崑岡抗日義軍為榮,而林崑岡抗日烈軍,正是在一八九五年,歲次乙未,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後,清廷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之際,嘉義以南、臺南縣曾文溪以北的「十八堡義民軍」以林崑岡為抗日總統領,邀約各庄大老於文衡殿內研議守禦大計,並於廟前跪告天地,誓言抗拒日軍侵擾臺疆,成員有北門區各庄頭攜武器投效之壯丁有數千之眾,臺南縣長蘇煥智先祖亦為其中之一員,展開一連串的抗日保臺行動,抗拒日本軍隊佔領。所以蘇煥智縣長主導縣政後,因為有感於此,多次倡議設立林崑岡烈士紀念館,並進行林崑岡抗日學術研究暨林烈士遺物修復工作。三項工作分別委託成功大學歷史系、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暨樹德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相關專長教授負責。
林崑岡紀念館以現地展示的概念設計。由廟前誓師,導入廟內烈士生前增置的「文昌祠」和「育英書院」遺蹟,再上樓參觀烈士遺物文墨暨後人對他的歌頌懷念。《臺灣通史》作者聯亞唐寫〈林崑岡烈士贊〉云:「痛哭淪亡禍,同胞仗義爭;執戈齊敵愾,報國有書生。一死身何惜,三年血尚赬;沙場呼欲起,咄咄劍飛鳴。」林烈士的氣節是文人吟詠的最愛。臺灣文學經典《田園之秋》作者陳冠學以行動不便,不能參加紀念館開館典禮為憾,修書表達對林烈士崇高的敬仰。典禮現場由漚汪媳婦,也是鹽分地帶作家陳艷秋女士導覽解說。
林烈士及長子朝陽文武兼修,身手矯健,善用雙銅及被牌,但還是戰死於一八九五年。次子朝炭、三子朝處於日軍據臺後,繼續抗日,後為日警逮捕,即時斷其腳筋,然後分屍致死。可謂滿門忠烈,而且林崑岡又於住家設私塾,並於一八八九年總董漚汪文衡殿廟事時,增建「文昌祠」、設「育英書院」,倡導教育,不餘遺力。因此經臺灣文獻委員會核定為十六抗日烈士之一,千秋戰神,一脈相傳,無愧於漚汪文衡殿關聖帝君。難怪烈士歿後,入祀臺北圓山忠烈祠並成為嘉義市萬台宮主神,被敕封為「林府將軍」。林烈士戰死於臺南縣學甲鎮竹篙山,地方居民亦建「忠神殿」奉祀,原敕封為「忠臣公」,後改稱「忠神公」。這一次的開館典儀,別開生面地由漚汪文衡殿老三官第、嘉義市萬台宮林府將軍、臺南縣學甲鎮「忠神殿」忠神公一同參與揭幕並與蘇煥智縣長一同巡禮展場。現場有北門國小大鼓隊、高雄縣內門鄉宋江陣,響起戰鼓、勇敢佈陣廝殺,表達對烈士抗日護土無上的敬意。
林烈士的事蹟是漚汪文衡殿重要的歷史,也是北門區六鄉鎮最受景仰的歷史人物,在臺灣史上有其可歌可泣的一頁。蘇煥智縣長一向熱愛歷史與學術文化,本於「廟史、地方史、臺灣史,史事關心」的熱枕,隆重成立林崑岡烈士紀念館,集歷史、文學、藝術、學術、民間信仰於一館,殆為全臺首創,亦為紀念乙未年全臺抗日110週年的最佳獻禮。
|
|
|
●漚汪文衡殿 |
●外觀十分有特色的文衛大樓 |
●三五好友聚集在廟口下棋、聊天 |
|
|
|
●文昌祠 |
●廟內古色古香的走廊 |
●樓梯間也展示了許多文物與史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