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地圖 ::

 
醬油中的「蔭」油

 

剛接觸醬油研究專題時,我們常常搞不懂,為何明明是醬油工廠,卻是生產蔭油。後來看了資料,才慢慢了解原來蔭油也是醬油的一種,簡單的說就是指用黑豆來釀造的醬油,以和最普遍的豆麥醬油(黃豆、小麥釀造)作特別區分。

 

知道蔭油和醬油的異同後,我們接下來又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要稱作「蔭」油原來以黑豆釀造醬油算是台灣特有的醬油產品,這種醬油的最大的特色就是下缸日曬發酵過程,而台灣本地話稱下缸發酵為「蔭」,因此黑豆醬油就被稱為蔭油囉。同理, 豆豉以台灣話來發音就稱為蔭鼓,用醬油醃的醬瓜就稱為蔭瓜。

 

 

「黑」豆油和「白」豆油

 

常有人認為黑豆油就是黑豆釀的醬油(蔭油),白豆油則是黃豆釀醬油(豆麥醬油),其實並非如此。豆油是台灣話對醬油的稱呼,早期台灣的醬油釀造原料幾乎是黑豆,因此不會特別稱黑豆釀的醬油為蔭油,而是通稱豆油,蔭油的稱呼算是最近幾十年才開始流行的,因此在清朝或日治時期所提到的豆油指的就是蔭油。至於豆油為何有黑白之分,其實差別就在是否增色,透明的琥珀原色就是白豆油,而混入赤砂糖等調味味料,使其呈現黑褐色者就是黑豆油,換句話說就是現今的淡色醬油和濃色醬油。

 

 

頭抽、二抽、三抽

 

早期蔭油有所謂頭抽、二抽、三抽,醬油等級就是依照抽取次數來算。頭抽是最好的,又稱為生油,壺底油就必須是頭抽,頭抽剩餘的汁液和 豆豉加入鹽水曝曬所得稱為二抽,是第二等,也是最普及的蔭油,如果二抽剩餘汁液和豆豉再加入鹽水曝曬,所得的就是三抽,是最下級品。現代蔭油產業基於成本及品質考量,大都只取頭抽醬汁,幾乎沒有廠商進行二抽、三抽,醬油或蔭油等級是以之後的稀釋比例來區分。

 

何謂「壺底油」
 

市面上有許多醬油或蔭油會以壺底油」為商標,以此標榜品質,但何謂壺底油說法卻有些分歧。有些書上寫頭抽的生油就是壺底油有些書本說同一個陶缸中,下層的汁液會比中上層汁液更來得濃稠,滋味更佳,因為位在缸(壺)底下層,所以特別稱為壺底油。另有更詳細的說法是要用乾式法釀造,熟成後從黑豆粕中自然流出,沉澱於缸(壺)底的醬汁才算;更嚴格的說法則還要經過一年以上的長期發酵才行。

 

 

 

「白曝」意思今昔大不同

 

「白曝」兩字在現在是好蔭油的代表,不過在過去指的是次於壺底或生油的產品。依據日治時期總督府公文類纂的記載,頭抽後所剩的醬汁混合80台斤及鹽20台斤,放置1晝夜,就可以得到白曝豆油,是豆油中的第二等,又把白曝豆油(醬油)混入鹽水,就可以做出最下等的大烏豆油。這些敘述和上面所說的頭抽、二抽、三抽意思差不多,也就是說白曝蔭油在以前算是二抽的普級品,不過如同上面所說的,現代蔭油製作只有頭抽,沒有二、三抽,因此白曝二字的解釋已經和以前不同了,指的是經過白日曝曬,原汁原味的醬油。市面上除永興以白曝作為品牌名外,還有蔭油最大品牌丸莊,以及大同、東成等廠商也都推出白曝蔭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