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和華新街並不是經由市政府或當地市公所特意建造而成的觀光街道,而是因為早期中和房價低、吸引多數緬甸華僑到當地定居,久而久之,專屬於緬甸華僑的餐廳、便利商店蜂湧而起,造就了一股只有當地才有的民俗風情街道,細數整個南勢角區域,您會驚訝的發現,週遭竟擁有大大小小約46間泰國緬甸美食的餐廳。

華新街並不像一般觀光市場,擁有完整的規劃設施,或者裝潢華麗的店面,僅僅有的,就是當地緬甸華僑誠心熱情的美食與心意。乍看之下,華新街的店面雖然感覺破舊不起眼,卻帶有家庭餐廳的濃濃意味,在小小店面的背後,隱藏的是緬甸華僑對於台灣本地的熱愛與深刻感情。

即使平凡無奇的店面,我們只要坐下來,便可以看見有許多一般外面嚐不到的美食料理,包括「印度烤餅」、「蝦醬洛神葉」、「鴉片子糕點」等,都是在緬甸當地才吃得到的料理,由長期居住在緬甸的華僑們,為我們一手打理這些道地料理,如今我們不必再大費周章到國外,就能在中和嚐盡異國美食料理。我們也不必擔心語言不通的問題,在緬甸街,無論我們用中文、台語或英文都行得通,這裡的店家都會友善的跟我們回應溝通,給我們親切的感受。

因為早期曾被英國統治,延續下午茶精神,擺放於店面之外的桌椅,總是看得見緬甸華僑、緬甸人聚集一起,無論是聊天、用餐,可以感受到的是一股凝聚溫和的民族性。然而無奈的是,現在一般經過的遊客總是對他們帶有「泰勞、菲傭」的偏差眼光,這樣的聚集導致無論一般民眾或媒體,總是以有色眼光來看緬甸街頭,讓報導、評論總是帶有偏頗的種族立場,這也是中華緬甸歸僑協會理事長蘇良音先生備感無奈的地方。

先生表示,緬甸華僑在台灣,幾乎都擁有正當的職業,由於排班、排休的關係,總是會回到華新街當地,找老朋友敘舊聊天,然而這樣的文化,卻總是被外界所誤解,並且賦予負面意義,掩蓋了文化良善的本質,實為可惜。
先生也表示,華新街不像外面觀光市場,充斥著以低價作廣宣的噱頭,華新街由於民情淳樸、自給自足,店家當初供應料理的用意,純粹也是為了服務同樣身為緬甸華僑的思鄉情懷,因此價格絕對比外面餐廳還來的低價優惠,這是絕對無庸置疑的。

這樣規律的營業時段與外界營業至凌晨的店面相較一比,雖然看似較無競爭力 卻也象徵了一股民情文化,彷彿重視的層面已經超乎於營利,而是晉升到另一種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情感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