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教育小辭典

E-6     教育小辭典

 

 

首頁 
楊來吉的故事 
來吉圖書館 
米倉校史 
米倉今與昔 
教育小辭典 
超偶歷程 
計畫簡報 

 

 

 

 

  明治28(1985)年,日本以武力接收台灣後,建立以總督府制為主的殖民統治,清朝的各項制度皆遭變革。在教育設施方面,府縣儒學、書院、社學等官辦學制全遭廢絕,日人於臺灣總督府治下,以日本國內教育制度為準據,別創新教育制度,以遂行其殖民教育政策。指有民間的書房、私塾依然存在。日人載台灣所創辦的初等教育,是採取差別待遇及隔離政策。臺灣學子就讀公學校,日本人就讀小學校。小學校之辦理,是依日本國內制度,師資、課程、教學、教材、設備及經費甚至教師薪俸皆比公學校為佳。

  大正8(1919)年1月4日,總督府首次發布《台灣教育令》,開始較有系統的建立台灣各級(初級、中級、高級及職業學校)教育系統,但還是採雙軌制,日本籍學生的教育依據日本內地法令,而台灣人就讀的學校,教育內容仍比日本同級學校程度低,修業年限較短。這一年,日本首次指派文官背景的田健次郎就任台灣總督。田健總督為因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地興起的「民族自決」的思潮,統治採取較開明的作風,逐步取消台日教育的隔離及差別對待。田健治郎任內,致力於公學校的增設,以普及初級教育。

  大正11(1922)年,台灣總督府頒布《改正台灣教育令》,實施「台日共學制」,初級教育仍維持台日隔離教育(公學校、小學校),中等學校以上則採台日共學制。

這樣的措施看來立意雖佳,強調教育平等,台灣人也可報考原本只收日本學生的中等學校,然而由於中學入學考試都以日文作答,台灣人就讀的「公學校」,教材較日本人的「小學校」程度低,因此入學考試往往無法與日籍學生競爭。雖然台灣學生在初級學校占了絕大多數,但中等學校及高等學校的學生卻以日本籍學生占多數。只有以招收台灣人為主的「總督府醫學校」及「師範學校」才有較多的台籍學生。大正16(1941)年總督府又將小學校和公學校全部改為國民學校,雖然形式上平等但在課程與教學上仍各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