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建築構造
 
建築外觀
 
建築內部擺設
   
地理位置及環境
   
關於博物學家史溫侯
 
 
 
 

西元1855年,美國獲准通航台灣,美國商人便在此地區修建燈塔及港口碼頭、倉庫,不久又將之轉讓給英國。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西元1859年)後,因中國和英法列強簽訂了《北京條約》,台灣開放打狗、安平、淡水、雞籠四個港口,英國在列強中,率先設立領事館西元1864年,英人在打狗設副領事館,並以廢船「三葉號」為館舍。隔年2月,副領事館升格為領事館,並改租哨船頭二層樓華人房舍為館舍。西元1867年5月,打狗領事館遷移至原天利洋行所建位於哨船頭山上的洋樓,即今打狗英國領事館。1909年,日本要求各國領事館辦理移轉,而隔年,英國關閉打狗領事館。1931年,領事館至日治時期,轉賣給日本,改作高雄海洋觀測所。太平洋戰爭時為了避免遭轟炸,入口牆上被塗刷水泥,但一些部分仍遭受轟炸而損毀。1945年台灣光復時,設本館為氣象觀候所

西元1977年時,強颱賽洛瑪侵台,領事館上部分嚴損毀,下部分則未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因而荒廢了10年。1986年,高雄市市長蘇南成請李乾朗教授主導修復本館,預將本館作為高雄史蹟文物館。隔年,內政部公告本館為二級古蹟訂名為"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2003年,文化局進行古蹟再利用計畫,計畫將館內部分的地點改為飲食部,並於2004年9月25日委託高雄漢王洲際飯店重新整修和營運,並開放免費入內參觀,也提供複合式經營管理及各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