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知道范姜古厝有五座嗎?您知道范姜祖堂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嗎?

古厝建築

現存的范姜古厝有五座,皆位於新屋鄉新屋村中正路巷內,順著巷道一一排列於路的右側。村內隨著北二高及相關建設的開展,面臨主要道路之舊有房舍紛紛改建成4-5層樓之西式建築,范姜古厝亦有改建者,是以,於今,祠堂周圍僅存有四棟范姜家族之古厝及其他建築物。

即便如此,現存的古厝仍具現了一定空間文化形式的特色:首先,單棟建築體保存了客家建築簡單樸實之完整形式以及其對於空間的使用狀況。就建築形式的表達而言,與漢人的堂屋形式諸多不同,可見諸於土磚及瓦所建造之結構、屋脊起翹之方式與作法、以及對於歇山的傳達方式等,在在傳達了客家建築所具有之形式價值。

其次,儀式與組群佈局則展露同姓家族的禮制社會關係。就祖堂之區位與空間形式而言,由於其正好坐落於家族住宅所構成的整體組群的核心位置,不難窺其所具有之活動儀式中心的象徵性意義,具有維繫家族情感的功能。事實上,范姜家族中係由繼承人負責排定及協商祭典及其他灑掃細節,於特定時日聚集家族內成員進行活動。以祖堂為核心,四周住宅家畜等皆有其一定之秩序與位置。鄰近幾棟范姜家族的古厝,隨經濟能力之改善,已將古厝拆建為洋房形式。

這五座三合院式的范姜古厝,門牌號依次為桃園縣新屋鄉新生村中正路110巷1、2、3、6、9號。其中第9號就是整個范姜家族的精神中心,即是「范姜祖堂」,內政部於民國74年8月19日指定為第三級古蹟。而位在范姜祖堂左側的6號建築最為簡樸,除正門兩側的窗上,用書卷橫披泥塑外,再也無任何的裝飾。6號古厝屋脊的高低有序,則反映出傳統生活空間對倫理序位的看法。而正門兩側的楹聯:「陶六肇基光甲第,渭發徵瑞彩煥寅階」中,「甲第」、「寅階」隱喻「甲寅」,說明范姜新屋建於咸豐 4年甲寅。而高懸於祖堂內的「陶釣家聲」匾,也正向後人說明先人苦心經營墾植之辛勞。


衛星空照下的范姜祖堂一(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衛星空照下的范姜祖堂二(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范姜祖堂立面圖(圖片來源:第三級古蹟新屋范姜祖堂之研究與修護規劃)

五座古厝介紹

第一棟:五座古厝中,維護最差的就是這一棟。雖然它興建的年代不見得最早,但模樣倒是最陳舊。其特點是採用少見的淺橘色面磚,中間空地旁還留有一口古井,圍牆內有一凹入的神龕,稱為「天公塔」,主要是求神福庇。此棟並非純粹的客家住宅,只有卵石牆基較具客家風味。


范姜古厝第一棟

第二棟:以白灰粉刷的外牆,卵石砌成的牆基和外護瓦片的牆壁,使此屋外觀比較類似客家式的作法。不過,護龍上馬背牆面的紅磚,院內上洗石子,卻又是日據時代的風格,可見此建築已隨時代變遷改變許多。今日尚存的特點,有屋脊上維護頗好的帷飾花卉,以及石柱腳的帷刻花紋,和房屋正門上「陶滑傳芳」匾額。此匾旨在說明范姜遠祖乃帝堯陶唐之後,又封在滑水,故自稱陶滑後世。


范姜古厝第二棟

第三棟:此宅最為華麗,維護最佳。全棟用深紅色的閩南磚,牆基仍為卵石,中庭和兩側廂房的走廊,都舖滿了青石板,顯得開派非凡。尤其正門的裝飾,更是美侖美奐。門兩邊的磚刻圖案,使人百看不厭,門額上掛有用黃色交趾燒貼成的「陶滑流芳」,其下方有八卦和麒麟,左右牆上寫有「陶甕待時名傳萬古,滑濱垂釣價重千秋」對聯。最令人驚訝的是,正門兩側屋簷下都交趾燒貼成的故事人物像,其上寫著「十月先開嶺上梅」,「蓬門今始為君開」,「綠林深處的黃驪」,「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種極為富麗的裝飾,大多只出現於廟宇中,民宅是少之又少,幾乎可能使用的,由此可知道范姜家族曾有段富甲一方的風光日子。


范姜古厝第三棟

第四棟:目過前棟建築,再到第四棟宅時,會使人有從繁華頓入樸實之感。這棟建築簡單,裝飾極少,除正門兩旁的窗上方有書卷飾,以及門額上排有「陶滑高風」的匾額外,大概就是卵石牆基,在默默地訴說客家人質樸的過去,而正門兩旁及左右牆的兩付對聯,則敘述著范姜族的努力-「陶成事業紹光緒,滑發源流裕後昆」,「陶內肇基光輝甲第,滑發瑞彩煥寅階」。


范姜古厝第四棟

第五棟:此棟規模最大,共有二進,屋簷皆為燕尾式,是范姜族的祖堂,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創建,目前純供祭祀用,由族中的老人輪流看管整理。此宅經過多次重修,今日除少數青石板外,太多現代裝飾,以及院中受歐風影響,所構龍柏,都已使古風蕩然無存。只有二百多年前從大陸攜來的香爐和陶函,還能證明范姜族悠久的歷史。


范姜古厝現照


范姜古厝現照


范姜古厝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