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鳥>鳥的專有名詞
鳥的專有名詞

       在我們對鳥的種類與觀察有了初步了解之後,我們就會遇到一些觀察到的問題,例如:有些鳥某些季節看的到,某些季節看不到;有些鳥公鳥和母鳥長 相不同,甚至小時候幼鳥到長大後的樣貌又不同。那我們怎麼去了解這個部分呢?這時候鳥類圖鑑發揮很大功用,指引去了解一些專業知識與術語,這些專有名詞有 助於觀察時進行溝通、流通與研究。我們依據蕭木吉(2016b、2016a)、台灣野鳥手繪圖鑑進行簡單整理,以方便閱覽者了解鳥類專有名詞的介紹

鳥類棲息時間
依據鳥類停留該地區季節及時間長短來區分,分成留鳥與候鳥
留鳥:留鳥是指在該地區整年都有出現,而且具有繁殖紀錄。
候鳥:候鳥則是隨著季節變化而遷移的鳥類,依照出現季節及時間長短,分為冬候鳥、夏候鳥及過境鳥三種狀態。通常一年至少會有幾個月不在該地區出現。
    冬候鳥:留在該地區度冬的鳥,通常以秋天抵達,春天離開。
    夏候鳥:留在該地區繁殖的鳥,通常以春天抵達,秋天離開。
    過境鳥:僅在該地區作短暫停留的候鳥,通常在春天或秋天過境。
迷鳥:原本不屬於這個地區的鳥種,卻因氣候不佳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而出現在該地區。
引進逸出種:原本不屬於該地區的物種,卻經由非自然方式出現在該地區後。例如:外來種鳥埃及聖鹮,原本不屬於台灣,現在卻在台灣大量繁殖影響原本鳥種。
歸化種:指原先是屬於引進種的地位,但經過一段時期後已經能夠融入當地的生活。

      留鳥與候鳥是比較常見的,現在對生態環境影比較大是外來種鳥,像上面提到的引進逸出種,從國外帶回飼養的外來鳥種類,飼主不想養,放生到野外,造成外來種 鳥類過度繁殖。埃及聖鹮原本在東非一帶,在怎麼樣也不可過來台灣,有一說是動物園不小心放出去,也造成環境威脅。歸化種就好一些,像是喜鵲在清朝引入臺灣,目前已歸化繁殖且適應良好,列入留鳥。

種的區別

        生物分類法包括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最小的基本生物分類,簡單說,物種生活在一定的地理分布區,且外表相同的物種,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交配繁 殖,且後代仍有繁殖能力者,稱為種。另外,常聽到亞種,圖鑑內常記載的亞種又是什麼呢?亞種指的同一物種,因為不同原因導致長期隔絕而產生不同形態,例 如:鳥嘴的長度、體色、求偶動作,這是為了適應不同的地區產生的不同型態,這樣的型態改變的物種,與原本物種相較,就稱為亞種。
特有亞種:是僅侷限分布於特定地區的亞種。
特有種:是僅侷限分布於特定地區的種類,如臺灣27種特有種鳥類。台灣野鳥圖鑑有收錄特有種鳥類27種。若依照鳥類在該地區的出現頻率來說,也分成稀有、不普遍、普遍,如果鳥類記載屬於稀有表示該鳥類被觀察到的機率低於10%,不容易被看到也表示數量是比較稀少的。
(圖片來源:飛羽保衛隊拍攝)
鳥的成長與羽毛變化
        鳥類成長過程外貌是比較大的,因此,我們觀察鳥類時,要能區分外表,例如:黑冠麻鷺在幼鳥與成鳥在外貌上就有很大不同。成鳥的羽色明確,具備有 繁殖能力的。未成年鳥則介於幼鳥和成鳥之間,羽毛完整,有些具有成鳥之羽色,也有某些鳥種具有繁殖能力。幼鳥羽毛剛長好,剛學會飛行。雛鳥孵出後到羽毛長 出來期間大致可分兩型:早成型,破出鳥殼就可以睜眼,身體長有羽毛,能離巢自行啄食;有些鳥類則為半早成型,仍需依賴親鳥餵食;晚成型於出殼後全身裸出無 絨羽,口裂大無眼縫,無法走動,需要母鳥餵食。
       鳥類羽化的變化也是觀察重點之一,繁殖羽指的是成鳥在繁殖期間的羽毛顏色,通常在夏季又稱為夏羽。非繁殖羽則是成鳥在非繁殖季改變的羽色,通常在冬季又稱 為冬羽。飾羽是成鳥因繁殖目的而特別長出的羽毛,藉此吸引異性以達到繁衍目的。
       認識鳥類的專有名詞之後,我們就可以很容易了解鳥友間溝通的用語,也可以輕易看懂鳥類圖鑑所記載的意思,對於賞鳥的認識又增加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