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設雕飾
(一)石獅
一般在廟門前殿門邊會擺著幾塊立體的石雕藝術品,有的是正門兩塊圓面的石頭,兩邊的門則各有一對較小的方形石頭,統稱為「門枕石」,正門圓石又稱之為「石鼓」;側門的則稱之為「石箱」,又稱「乞丐椅」。主要作用在固定門板,是一體成形的,門板再由中間的洞穿入,在多颱風的閩南和台灣,這種作法減輕了人們許多房子被吹垮的疑慮。此外,在廟前貼著門的石獅也有相同的作用,通常在女性神明或佛教廟宇多用石鼓,男性神明(如五穀大帝或王爺廟)等廟宇則多用石獅。 因為中國講究「左尊右卑」,以神明方位為主,左邊是公獅,往往張牙舞爪、開著口表示勇猛,或是腳下玩著繡球、錢幣;右邊則是母獅,腳下撫摸著小獅子,充分表現母性的光輝。
早期的龍柱:整條龍緊貼柱子,沒有太多的裝飾,頂多幾朵雲,代表「雲從龍」的意思,如果是上品之作則可表現出蒼勁的感覺。中期龍柱:稍微在腳的部份會有鏤空,也會在上面雕刻一些鶴、小龍、鯉魚等動物。晚期龍柱:趨向華麗,鏤空部份繁多,稱之為「內枝外葉」作法,龍成了海龍王,上有八仙或天兵天將、蝦兵蟹將等裝飾。
龍柱底下的石頭稱為「柱珠」因為早期柱子以木造結構為主,如果讓它直接接觸地面,柱子的底部容易腐爛,影響整個建築,所以在底下榫接一塊與它紋路垂直的木頭或石頭,則水氣就只能停留在這塊木頭或石頭裡,較難再往上爬,如果柱珠腐爛,換掉柱珠即可,可延長木柱的使用年限;現在以石材為主,但仍保留柱珠。
礎石又稱「磉石」,古人有言「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這裡的「礎」指的即是柱珠和磉石的部份。地面上有時總會崎嶇不平,埋一塊平坦的石片,多多少少可以避免整個建築不當的傾斜。
(三)泥塑
也可稱為「彩繪泥塑」,其材料是以灰泥塑造形體,後在表面上漆的工藝。
(四)彩繪
傳統寺廟建築以木造結構為主,有一說法指彩繪為保護木料不受潮濕、蟲害。至今彩繪已是寺廟藝術的重要部分。主要分有壁堵彩繪與樑柱彩繪兩種。
(五)天花
為傳統室內建築頂棚的一種,另一種為「藻井」。天花也稱為「仰塵」,本省天花的作法多是以木板釘於支條下,稱為「海墁天花」。
(六)花罩
在樑枋下的面狀木雕,除了當作裝飾品以外,最主要的功用是在「軟性」界定空間。所謂「軟性」,是指讓空間有所區分,但又不全然分隔的意思,花罩最常見的地方就在放神仙的小閣子前,呈現ㄇ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