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艋舺服飾商圈及萬華區的商業發展,我們共找到三篇碩博士學位論文,作為我們研究問題發掘的參考,也提供我們研究的方向。

       米復國等(1998)在臺北市政府所委託的「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中提到了萬華區之歷史背景對於古街空間的形成及變遷的影響,其中他針對了萬華的歷史背景進行討論。

其中提到,艋舺為台北市之發源地,清康緒年間實行「墾首制」奠定萬華地區的發展。艋舺位於新店溪與大嵙崁溪的交會處,地利之便成為農產品剩餘交換中心,河運帶來便利與商機,商業發展蓬勃吸引漢人的渡海移居,使萬華地區規模擴張並繁榮。後因為新莊港口淤積,商業、政治、軍事重心移至艋舺,地區發展更為興盛。

       日治初期發展重心於城中地區且艋舺地區於清代發展已達飽和,以整治環境為主要計劃。西元1918年完成清朝鐵路改道,艋舺火車站竣工,鐵路運輸替代河砂淤積的航運,形成艋舺市街新的面貌。

       而楊潔敏(2011)在他的碩士論文「都市傳統商圈在造後環境滿意度之研究―以艋舺服飾商圈為例」(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中,針對艋舺服飾商圈的再造過程提出討論,他認為商圈沒落的背景因素包含:產業結構改變、都市發展政策、交通因素、新興商圈的出現及百貨業的競爭。文本中提到,產業結構的轉型意味著商圈原本的經營優勢漸漸消失,當本土自製成衣的成本無法與東南亞、中國大陸等地抗衡,則勢必讓商業發展下滑,且隨著舊市區的發展逐步飽和,也使得政府的發展政策開始東移,連帶的使新興商圈及百貨業逐漸往東區移動,改變民眾原先的消費習慣。種種因素讓艋舺服飾商圈失去了競爭優勢。

       楊荏傑(2011)針對萬華艋舺商圈發展協會的研究中提到,萬華艋舺商圈發展協會期待透過結合萬華的文化、歷史、風景,打造出有別於東區商圈、五分埔商圈的文化特色商圈。艋舺發展協會希望能透過文化的串聯,再次打造屬於萬華的高峰。近年,隨著電影「艋舺」,讓許多人重新開始注意這個地方的歷史,也使得萬華的文化古蹟剝皮寮等開始為人所注意。艋舺商圈發展協會即是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歷史之旅,一併帶起華西街、艋舺服飾商圈、青年泡沫紅茶街、長沙家具街的發展。短期目標為提振消費、促進發展;中期目標為塑造品牌、打造形象;長期目標則為開創文化、社群建立,欲透過文化、形象的再造,重新開創西區的發展。

 

網站圖片來源:

       團隊親自攝影

       夜市未來 http://gallery.dcview.com

       糖過去 http://active.tlps.tp.edu.tw

       糖未來www.17life.com

       龍山寺過去http://www.lungshan.org.tw/tw/01_2_build.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