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 專題簡報 | 網站首頁
專題網頁內容 》細說長安 》古早寄藥包

細說寄藥包

長安藥包照,也是當時長安堂的飛
機商標【圖片由長安公司提供】
寄藥包最早的由來

日本戰國時代,德川家康將軍想要利用政府的力量讓藥品廣為流傳並造福人民,於是蒐集日本全國各地的製藥秘方並且將蒐集到的秘方公開給全國各地的人民知道,因此對民眾來說非常方便的「成藥」就慢慢開始在江戶時代興盛起來。

而「寄藥包」即是起源於日本江戶時期,江戶時代的「越中富山的賣藥」最為有名,日文所謂的「賣藥」即「成藥」。他們的經營方式是先派遣人員把藥品配送至一戶戶人家中,隔年他們再來把吃剩的藥品帶走並換上新的藥品,他們只收取已經使用的藥品的錢,這種採用「先用後利」的賣藥方式即是最早的「寄藥包」。

寄藥包傳入台灣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因為早期台灣的衛生條件不好、交通不便,醫療院所資源缺乏,西藥價格過於昂貴,所以寄藥包這個行業也跟著日本人一起傳進台灣,於西元1926到1937年間開始在民間流行。

台灣最早的寄藥包
長安藥包照(背面),也是當時長安
堂的藥價【圖片由長安公司提供】

當時有名的製藥廠──杉澤榮貫堂從日本派員到台灣來配置家庭常備藥,起初配置藥袋的日本人都需帶著台灣人做為翻譯人員,後來杉澤榮貫堂開始訓練台灣人成為配置員。

西元1940年左右,當時彰化縣伸港鄉人柯呈聰(叔)和柯木村(姪)先生兩人在杉澤榮貫堂位於台中的直營店工作,後來日本人就訓練他們成為配置員,所以他們是首批台灣人從事寄藥包工作的人員。

台灣光復後他們模仿日本杉澤榮貫堂的賣藥方式,從日本的富山縣購入一般民眾時常服用的成藥,例如:感冒藥、腸胃藥等然後將它們分裝,因為他們都是從杉澤榮貫堂出來自己創業,所以藥袋封面上都會標明自己是「賣藥元祖」,並在藥袋背後附上訂購用的藥單,之後再雇用台灣人挨家挨戶的發送至全台各地的每個鄉村。

拿到藥袋的民眾可以先收取藥物之後再付款,他們平均每隔三至六個月就會去民眾家中檢查一次,消費者在付錢的時候可以順便訂購新的藥,當時的人們稱這種經營方式為「家庭配置」,也就是所謂的「寄藥包」。

販賣藥品的藥廠推銷員在日治時期的時候被稱為「配置員」,在太平洋戰爭後也有人稱他們為「賣藥郎」、「送藥生」、「賣藥仔」、「寄藥仔」、「寄藥包仔」。

寄藥包的興衰

寄藥包這個行業興盛的時間大約是從1950年到1970年,因為1970年8月政府實施「藥物藥商處理法」,明確訂定藥物、藥商、藥局等藥品的管理規則,加上醫療設施漸漸普及,政府也開始對人民灌輸「生病時應該要去看醫生,少吃成藥」的觀念。再加上政府也規定販賣藥品時要有合格的藥師在場,所以寄藥包這個蘊藏著濃濃人情味的行業終究敵不過時代的變遷漸漸沒落了。

長安寄藥包時代的藥品外盒
【圖片由長安公司提供】
長安寄藥包時代的藥品外盒
【圖片由長安公司提供】
長安寄藥包時代的藥品外盒
【圖片由長安公司提供】



















我們的心得


            

                          文字編輯:我們藥第一名隊員

                資料照片來源:臺灣古早藥包書本、網路、長安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