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位置&原來生活

  瑪家鄉瑪家村位於中央山脈大武山山區,發源於隘寮溪上游山腹地帶,面積約7.5平方公里,由原名「馬卡扎亞扎亞」、「排依路絲」、「他拉巴共」等三個村社合併而成。部落標高海拔800公尺,地形高冷,東與舊筏灣村,西與北葉村,北與霧台鄉好茶村,南與泰武村連接,是屏東縣內唯一種植紅肉李的地方,主要以北瑪道路(屏35線)經北葉與外界聯絡。

  瑪家村是由三個家族三個小部落(福山、瑪家、崑山)組成的村落,相傳為排灣族的發源地,據說早在北宋時期,瑪家部落就已經存在,因此瑪家社的大頭目乃名列整個排灣族五大頭目家族首位,現今大頭目徐春美是部落裡最大的精神領袖。瑪家村全盛時期有兩、三百戶人家(大約千人),但後來因為年輕人外出工作和土石流威脅等因素,部落人數逐漸減少,主要以務農維生。

     
瑪家原鄉部落的傳統石板屋頂建築及教會

《攝影:頑固鷹群團隊》

災害與遷村

  瑪家山區地形峻陡,土質不良,土石鬆軟,曾多次發生地滑走山的現象,遇上颱風或是雨季,常常會發生土石崩落現象,嚴重時甚至導致部落對外交通受阻,有如孤島。

  山區的地質變化,讓部落面臨危機,因為土石威脅,瑪家村村民開始思考遷村的出路。而莫拉克颱風帶來的災害,村子因地層下滑而成為危險地區,加上瑪家村對面的新好茶部落,在風災中遭到土石掩埋,更讓瑪家村的人擔心,可以預期的災害將時時威脅著部落。為防範未來災害對部落造成更大傷害、為了大家生活安全,因此再次引發遷村的議題,希望能遷往較安全的地方。後來因莫拉克災後重建政策的實施,瑪家村有一百卅二戶村民和霧 台鄉好茶村與三地門鄉大社村的村民一起移住「禮納里部落」。但對瑪家人來說,移住禮納里不是遷村,而是部落領域的擴展與延伸,是擴居在禮納里。擴居是瑪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排灣傳統慣習。對瑪家村人來說,並沒有因為遷村政策而放棄了山上的房子和土地。

瑪家原鄉與禮納里的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圖片製作:頑固鷹群團隊》
 
《參考資料》

網站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莫拉克88news

瑪家彩虹大道入口網

向上走的部落--瑪家部落

書籍(行政院重建會出版)

重建三週年成果彙編、愛與希望的天空、八八重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