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建年代:清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
  • 地址:台南市白河區仙草里岩前一號
  • 主祀神明:觀音菩薩

 

 

 

 

 

大仙寺位於枕頭山麓,相傳為「仙人拋網」靈穴,俗稱「舊岩」,而碧雲寺為「半壁吊燈火」靈穴,俗稱「新岩」。大仙寺是清初福建高僧參徹禪師所創,其創建始末有兩種說法


其一:康熙四十年,參徹禪師自福建親奉「觀世音菩薩」渡海來台,至白河仙草埔處,見此地風光明媚,似為隱居修行福祉,乃暫將「觀世音菩薩」放置石頭上,沒料到神像卻似膠漆緊緊黏住,怎樣也移不開,參徹禪師便心知菩薩有意在此渡化大眾,於是結蘆供俸,講經勸化附近善信。
其二:明鄭時期,參徹禪師受鄭氏參軍陳永華將軍之請,渡海來台講授佛理,偶經關子嶺,見此地山明水秀,便決定結茅定居,爾後迎請一尊觀世音菩薩來此奉祀,誦經說法,深獲鄉人敬仰,於是集資建廟。

 

數百年來,大仙寺歷經抗日、地震等天災人禍,寺宇損傷頗巨,有賴地方鄉民募捐,才得以逐年修復。目前寺內存有古匾「大發慈悲」、小山門、散置各角落的「古柱珠」、「和尚井」,頗有年代,值得懷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入寺廟大門後,迎面而來的是「大雄寶殿」,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大雄寶殿的整體外貌是仿日本佛寺建造的,但內部設計則是源自漳州、泉州的匠師,因此大仙寺可說是以「中國寺廟建築」為體,以「日本佛寺外貌」為表,另創佛寺新面貌。


【參考資料:涂順從《南瀛古廟誌》,P84-105。黃文博《南瀛行腳》,P242、243。】




大仙寺是一座外表為日本式建築的寺廟,進入寺廟須經過兩座大門,第一個大門是新建造的紅色大門,任何人都可以任意行走;但要進入第二個古式大門就有一些禁忌,如只有和尚跟尼姑、棺材、神轎及神像可以進出大二個大門,其餘的人只能走大門旁的兩個小側門。所以請前來參觀拜拜的遊客要特別注意喔!

 

大仙寺位枕頭山山麓之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是傳統的中原佛寺建築,並非像臺灣其他寺廟的佛道融合。寺廟前後環境非常的好,還有寺廟內的雕刻技術非常精湛,簡直就像一座宗教性美術館,尤其是大雄寶殿旁的金龍雕刻,最為精彩。所以,不管是佛教或是其他宗教的信仰者,都可以以欣賞美術的角度,欣賞這美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