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地圖 挖掘地名 悠揚歷史 昔日繁景 廟宇之美      

  大稻埕有趣事通通報給你栽  秀真 整理     

1853年發生的頂下郊拼,以及1853年因頂下郊拼而失敗的林右藻搬遷到大稻埕,有了最早的林復振老店,形成了繁榮的大稻埕;城隍爺,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渡海來台時,隨身庇佑的原鄉信仰神之一;二二八事件讓許多台灣的精英莫名的被屠殺,一直是老一輩心目中無法抹滅的陰影,並希望我們能從此歷史教訓中,學習尊重他人,與互信互諒。

大稻埕的歲月-劉銘傳、林維源、李春生等,規劃洋樓街創造出茶香歲月

劉銘傳在台建設不少「台灣第一」的建築,使大稻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為我們的歷史增加了許多色彩。

●繁榮大稻埕:1885年第一任巡撫劉銘傳,進而爭取大稻埕的國際商業地位,是劉巡撫治台的心願,他在千秋街、建昌街(合稱貴德街)規劃外僑區, 由林維源、李春生等投資興建,而這兩條街區,沿街建築採西洋式二層連棟洋樓也是台灣最早的洋樓街,像有不少劉銘傳建設的像是1887年的西學堂1888年的電報學堂都設在大稻埕,大稻埕由海峽兩岸貿易的港埠,變成了國際通商口岸,大稻埕人的包容心和奮鬥精神,創造出了茶葉歲月,也造就成了國際知名的「茶市」,大稻埕找出了屬於自己的姿態,成為最繁榮的大稻埕。(下圖引用自大稻埕逍遙遊P7)

劉銘傳的開發:使大稻埕孕育出許多「台灣第一」

因為劉銘傳實施建設,帶動了許多附近商街的繁榮,也有不少有名的街道,讓大稻埕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讓我們更能清楚了解大稻埕。(左圖引用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西學堂:1887年,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大稻埕實施各項現代化的建設,所以對於通曉外語的人需求殷切,於是在大稻埕的六館街(今南京西路)關設第一所新式學校官辦的「西學堂」直屬巡撫衙門管理,意在培養買辦與技術人才。以留學生張爾城為總監,聘請丹麥人轄治臣(Hating)、英國人布茂林(Pumnllin)為教師,教授英文、法文與史地、理化、算術、測繪。1888年邵友濂接任巡撫,以經費不繼為由,裁撤此二所學堂。官辦的臺灣新式教育,因此曇花一現。就讀西學堂者不僅限於臺灣學生,亦有自中國福建來就讀者,西學堂關閉後,福建籍學生仍留在臺灣,成為日治初期的通譯。

●電報學堂:1888年在大稻埕建昌街「電報學堂」,隸屬於電報總局,以培養電信技術人才,是台灣當時的現代化教育設施之一。學生來源,主要為福建船政學堂台北西學堂的畢業生。

●台北火車票房:劉銘傳最後選定大稻埕的南端(前鐵路局遺址)興建「臺北火車票房」(今台北車站前身),建造於河溝頭,初築的縱貫鐵路自大稻埕北築至基隆(1887年),南築大稻埕至新竹(1888年)。此舉更加帶動了附近商街的繁華。依文獻記載還有郵政、電信支局、警察分署、稅務檢查所、地方法院等都集中在大稻埕

●現代化改革:官辦樟腦和硫磺(全台腦磺總局」)、「煤務局」、獎勵製茶業、設立「官醫局」、聘雇西洋醫師。增設巡撫衙門、撫墾局、稅釐局、軍政局、鹽務總局。西元1887年臺北府電燈出現,同時在主要街道裝設路燈。

●六館街:大約在現今南京西路北段一帶,由於街上有六家茶行而得名。在清朝末年,六館街是劉銘傳在大稻埕推動現代化建設的街道之一,因此也有傳聞說是富商林維源因資助劉銘傳推動各建設而被任命為欽差,在當地建立六間行館,所以被當地居民稱為欽差行館而得名。

●甘谷街:昔稱稻新街,為日治時代米穀行商聚集之所,當年「博米紱」(期貨米的買賣),往往牽動了臺灣的糧食價格,目前臺北市茶葉公會仍設於此街。在底部有一和德祠,曾有傳說羅福星就是以此廟為據點從事抗日活動。另有一傳說廖添丁也是以和德祠當作聯絡的據點

林復振老店:一百多年來,始終維持著南北貨品的買賣,為迪化街最老的商號之一

如果沒有頂下郊拚,或許就沒有現在的林復振老店,也沒有現在的大稻埕......

林復振老店 :1853年,艋舺爆發激烈的移民械鬥「頂下郊拼」,人單勢薄的下郊同安人,敵不過「頂郊」的三邑人,於是在郊商領袖林右藻的帶領下,遷居到大稻埕。林右藻很快就和兄弟蓋起了「復振」、「復源」、「復興」三間店。同時組織郊商,成立廈郊「金同順」。他不但親自到香港、廈門一帶招商來大稻埕起卸貨物,還請官府掃除海上盜匪,因此使大稻埕與大陸之間的貿易事業蒸蒸日上。後來,連原先敵對的艋舺泉郊、北郊都不得不前來依附,共同組成「三郊」,由林右藻擔任三郊總長。大稻埕便逐步取代艋舺,成為當時臺灣最繁榮興盛的商業區,林右藻也被尊稱為「大稻埕開基人物」

到了19世紀末,洋行、日商接踵而至,傳統郊行的影響力逐漸變小。林復振商行原以販售南北貨商品為主在1984年,引進了日本TIVOLINA高帽子禮盒,成為台灣第一間總代理公司。加上林右藻的兒子有的棄商從事教育、有的遷往他處經商,已經離開大稻埕,因此三間店舖目前僅剩下復振商行仍由林右藻的侄孫輩經營,一百多年來,一直維持著南北貨品的買賣為迪化街最老的商號之一

大稻埕江山樓-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

大稻埕經常有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使得名聲響亮的江山樓更顯氣派,也標誌了台灣早期上流社會活動的的浮華時代。蔣渭水曾多次在此接受同志舉辦的洗塵與入獄餞行餐宴...

●大稻埕江山樓:成立於1917年,位於現今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街與歸綏街一帶(當時稱日新町三丁目),歸綏公園附近地區是舊時大稻埕主要發展的地區,是四層樓建築,為日治時期台北大稻埕著名的飯店,舊時此類包含酒肆與女侍的飯店亦稱「藝妲間」。由吳江山所經營,故名江山樓,吳江山1897年原是「東薈芳」的股東之一,1917年另起爐灶獨資開起「江山樓」當老闆。樓主吳江山雅好風流,交友廣泛,再加上大稻埕經常有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使得名聲響亮的江山樓更顯氣派。當時日本皇太子裕仁曾經來臺,他的餐飲即皆由江山樓負責,可見江山樓之重要。江山樓一直經營了32年,直到光復後始告廢業走入了歷史。(上圖引用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大稻埕的發展主要是由於艋舺因淡水河河床淤淺,造成航運不通,所有由淡水出入海的商船,僅能停靠大稻埕,間接促成大稻埕一帶的酒樓興盛。由於江山樓本身建築物氣派,規模壯觀,曾極盛一時,以佳餚美酒著稱,而隨著商業活動的興盛,漸漸發展出飯店藝旦的文化,席間不時可見一流的藝旦穿梭其中。藝旦除在宴席上陪侍服務外,也需應景彈琴奏樂助興。後來不少曲藝才情俱佳的藝旦出現,不僅使「江山樓」成為富商流連於其中,更是當時文人風月的聚會所,成為當時重要的文學據點

當時台灣文化協會的幾次會議都在江山樓舉行,往後許多重要的文學場景都在此發生。而著名的台灣文學家台語白話文運動健將郭秋生從20歲起,就任職於江山樓,後來擔任江山樓的大掌櫃。由於和文人墨客交往頻繁,漸漸的自己也開始寫作,由於本身和社會各個階層都有接觸,對社會的陰暗面看得十分清楚,故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當濃厚的社會批判意識。

廖錫恩的<<題江山樓>>中有一句提到「城郭知非昨,江山剩此樓;紛紛詩酒客,誰是個中愁?」讓我們讀出了時代的無奈、英雄的悲壯,「人去樓毀」的江山樓走進了歷史,但是卻可在文獻中見及,讓人重溫舊時歲月的文人幻夢!

歸綏公園變成臺北市具有傳統戲曲特色之地區。因為該地區具有歷史特色之外,同時也是傳統戲曲舉辦及發源的地方,長久以來,此地大約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四日起普願宮都會舉辦為期四十天的酬神活動,加上附近慈聖宮在每年農曆三月媽祖生日的酬神展演,使得延平里地區成為大同區重要傳統戲曲展演的據點。

當時的大稻埕,商社行郊林立,許多政商名流,巨賈文人雅士來往其間,隨著商業活動的興盛,飯店藝旦間應運而生,賣藝不賣身,曲藝才情俱佳的藝旦開始出現。藝旦的工作除在宴席上的陪侍服務外,也必須能夠應景彈琴奏樂一番,因此藝旦從六、七歲離開家後,就要開始學習談唱、吟詩、作曲。所學習的戲曲尚分大小曲,樂器包括琵琶、三弦琴、洋琴之類,於酒席間又要能夠猜酒拳助興。從自彈自唱、會(合)唱、扮裝藝閣,到後來加添伴奏鑼鼓歌唱;從靜的清唱到動的舞蹈,由票友式的表演到票房式的公演,樹立了藝旦戲,最後藝旦的發展甚至做為職業性的演出,藝旦在陪侍服務的本業反倒成為兼職。(右圖引用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大稻埕逢萊閣-見證了台灣在日治時期的民主運動

日治時期,繁盛的大稻埕(今台北市大同區)出現了「東薈芳」、「春風得意樓」、「江山樓」和「蓬萊閣」這般的酒樓,但並非如今日的酒店,比較像是交誼場所,而在店內演出的女孩是舉止風雅,談吐大方,懂得接待客人禮儀的「藝妲」...(右圖引用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蓬萊閣:位今台北市南京西路163號的「蓬萊閣」經常作為文人聚會場所,「蓬萊閣」1922年由淡水富商黃東茂(1876-1192)獨資興建後轉手給大稻埕聞人茶商陳天來,又於1957年以375萬元轉賣給徐傍興醫師(美和中學創辦人),改裝成擁有200床的徐外科醫院,現在已經改建成商業大樓,目前由一旅館經營。「蓬萊閣」創建時,可謂是台灣最豪華的餐廳,打著「支那御料理」專門店,所以當時有不少盛大聚會、餐宴、典禮等都在這舉行,同時也是文人雅士的聚會的處所,見證了台灣在日治時期的民主運動。

延伸閱讀黃東茂,光緒二年(1876年)生於廈門,排行第五,當時人稱他為「五舍」(五少爺),12歲時,光緒十四年(1888)二月間,渡海來台,設籍於台北大稻埕,後於日本大正二年五月間遷居淡水竿蓁林鼻頭村(今氣象聯隊所在地),時常往來台北、淡水兩地居住,因是英國殼牌石油公司代理商,而有石油大王之稱,富甲一方,事業觸及交通、牧場等,經營「淡水興業輕鐵公司」更創建了淡水至小基隆舊庄(今三芝)間,以及淡水至水碓子間的台車線,1922年獨資創建了台灣最豪華的酒店「蓬萊閣」,日本昭和四年(1929)七月七日卒於淡水。(下圖引用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蓬萊閣見證大稻埕的歷史

1927年3月12日,台北華僑在蓬萊閣舉行孫中山逝世兩周年紀念會,蔣渭水詳述孫先生履歷及三民主義 。

1928年2月18日,以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總聯盟」,在蓬萊閣舉行創立大會,並在門柱長型掛幅上書寫著「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且迅速發展為旗下有64個團體,會員2萬多人,並成為工農解放運動的中心勢力,也是台灣最大的工農組織,而蓬萊閣也成了台灣工友總聯盟經常舉行罷工得勝祝捷慰勞宴之處。

1928年11月,林獻堂環遊世界歸來,友人暨民眾也是在蓬萊閣設宴為他洗塵 。

1930年,「民烽演劇研究會」也在蓬萊閣召開成立大會 。

1937年日治時期漢文通俗文藝雜誌《風月報》,邀請文學作家吳漫沙、徐坤泉和林荊南加入編輯行列,而編輯部就設在蓬萊閣酒店內,後遷到太平町的藝妲街仔內,改名「南方雜誌社」,先後發行《南方》和《南方詩集》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蓬萊閣」被轉手給大稻埕茶商陳天來,1957年再度轉賣,改建成「徐外科醫院」,人稱「大將」的院長徐傍興醫師,除擁有高超的外科技術外,他對病人的關心與資助使當年求診病人絡繹不絕,更以一民間私人醫院之姿,和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並稱為「台灣四大醫院」。之後,「徐外科醫院」遷移院址,原址被拆除重建,成為現今的商業大樓。

二二八事件:一場查缉私菸糾紛事件,台灣精英莫名地被屠殺,是台灣的辛酸血淚史......

雖然沒經歷過二二八事件,但我能感受得到,那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抹平的傷痛,他們能從悲傷裡走出來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政府希望我們能從此歷史教訓中,學習尊重他人,與互信互諒的和平之道。

二二八事件:1947年2月28日爆發並蔓延全臺的衝突流血事件。背景:二次大戰結束,台灣脫離50年的日本統治。台灣民眾熱切歡迎即將到來的國民政府,同時對於新的政治局面,充滿著希望與期待。然而,當時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未能體察民情,加上台灣同胞對於祖國狀況的隔閡,在種種政策、文化、情感、與社會等因素交錯影響下,導致人民的的積怨。「二二八事件」, 是1947年2月27日傍晚在「天馬茶房」門前,一場缉查私菸的嚴重糾紛事件,成了肇事的近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經過1947年2月27日傍晚,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專賣局緝私員傅學通、葉得根等6人與4名警察,在臺北市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天馬茶房附近查緝私煙沒收林江邁的私煙與現款,林婦跪求反遭槍柄擊傷,引起附近民眾圍觀喊打,緝私員分頭逃竄,傅學通在永樂町(今大同區)開槍示警,擊中圍觀民眾陳文溪後逃離憤怒的群眾燒毀專賣局卡車洩憤包圍警察局要求懲凶未果隔日28日,臺北部分市民罷工、罷市,遊行向專賣局抗議,下午湧向行政長官公署請願,公署二樓衛兵開槍掃射,死傷多人,群眾怒火迸發,不可收拾,衝突情勢迅速蔓延,成為全島性的反抗行動。台灣人民發動了反暴政的抗爭,在當局報復下,不少台灣精英因被莫名地被屠殺,造成台灣各地淚血成河;事發後,民眾紛紛群集請願,向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及國民政府交涉。3月8日大軍登陸基隆,捕殺了許多直接參與者,但是不少社會領導菁英也同時受到池魚之殃而遇難(下圖引用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歷史教訓:「二二八」曾成了歷史的禁忌,但「大稻埕是二二八事件的事變的原爆點」也就少人知曉,近年來,這個台灣史上不幸事件才被討論,進而獲得了「平反」!事隔四十多年,在老一輩的台灣人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哀痛,1970年代起來自民間的力量勇敢的向政治禁忌挑戰,逐步推展「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81年行政院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84年前任總統李登輝代表政府表示歉意,同時政府也積極從事各項補償工作,包括將原台北新公園改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設紀念館和紀念碑

並定每年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此外政府也設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作為日後處理各項補償措施及發放補償金的專職機構。該基金會也赴受難者家中慰問,並設法恢復二二八受難者的名譽 ,並希望國人從此歷史教訓中,學習尊重他人,與互信互諒

 

      參考資料:書籍資料/網站資料

◎ 莊永明,2012,《台北老街》,時報出版
◎ 莊永明,2007,《大稻埕逍遙遊─台北文化搖籃地采風》,台北霞海城隍廟出版
◎ 葉倫會,2007,《台北城的故事》,蘭臺網路出版
◎ 葉倫會,2003,《台北城逗陣行》,中華特區發展協會出版
◎ 葉倫會,2006,《飲水思源: 走過大稻埕. 二》,台北大稻埕扶輪社出版
◎ 葉倫會,2007,《台灣神明的故事》,蘭臺網路出版
◎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2000,《台北古城深度旅遊 : 古城門.老街.近代建築》,遠流出版
◎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2000,《台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程》,遠流出版
◎ 李秀娥、謝宗榮,2006,《台北霞海城隍廟》,台北霞海城隍廟出版
◎ 上旗文化編輯部,2011,《台北故事遊:古蹟、老街、老店 & 新空間》,上旗文化出版

邱旭玲,1999年,台灣藝妲風華,玉山社出版)

◎ 台北風華錄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taipei/intro.htm

◎ 台北霞海城隍廟    http://www.tpecitygod.org/

◎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2014台灣學術網界博覽會  國中組  觀光資源類  作品【傾埕之美-大稻埕say街】    製作團隊-cchs最強 

學校 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Copyright © Photography. Design by Chongqi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