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公廟(1) 土地公廟的介紹 東林福德廟位在高雄縣林園鄉東林村東林東路與福興街交叉口,相傳創立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廟內供奉福德正神。福德廟前沿福興街兩旁為熱鬧的市集,廟宇老舊,前為小吃攤。廟內僅奉祀福德正神,現在所看到的福德廟,乃民國38年有人捐獻廟地而建築的,最初廟宇在別處,較小,因附近建屋,而遷於此,有一辛卯年(民國40年)之廟匾。據《鳳山縣采訪冊》,頂林仔邊有一福德祠,在縣東南20里,屋五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葉文賓建,清光緒九年(1883)陳芽修,光緒三十年(1904)黃合春重修。
(2) 土地公廟的的由來 東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寶祥表示,當時會在此建廟,是因為瘟疫盛行,觀音祖只是福興街街尾要奉祀土地公,街頭奉祀保生大帝(現興濟宮),才能去除瘟疫,建廟之後,果然成真。特別的是,東林福興廟的土地公左右各有一文武官,林寶祥說,這在土地公廟中很少見,因為大部份的土地公是分身,但東林村的是上蒼直接指派下凡,所以有文武官協助辦事,且土地公顯聖的事蹟很多,去年農曆8月出現「豎杯」,1個筊杯從下午3點豎起,到了晚上廟方正傷腦筋該怎麼處理,晚上9點多卻有個小朋友二話不說,直接跨過金紙圍起來的屏障,把豎筊拿起,大家覺得應該是土地公的指示;曾經有一次,3個國中生帶了3包糖來拜拜,其中一個學生聽到一個跟他說,不要把糖帶走,結果旁人一看,學生的耳朵附近都紅起來,想想是土地公希望來拜拜的人有糖吃,往後土地公廟都會準備糖果。 (3) 土地公廟的歷史 相傳創立於清乾隆14年(1749年),至今已260多年,廟內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廟最初的位置在現在廟後方約300公尺處;嘉慶年間愈大水災,被洪水沖毀; 光緒9年(1883年)易地現址重建;日治初期神廟結構簡陋,不堪歲月摧殘急需進行整修,卻因故工程中斷,有一天清晨太陽快出來的時候,日本警察巡邏經過土地公廟,看見一位白髮、白眉的老人,在土地公廟前徘徊,日本警察之後查訪全鄉紀錄,發現沒有這個老人的紀錄,信徒深信這是福德正神化身顯靈,因此由地方仕紳繼續修建土地公廟。 民國40年,土地公廟的屋頂被颱風毀損,經過前村長許登仕、管理人陳啟發,集合眾信徒籌措資金大整修,屋頂改修為雙龍燕尾角,再增建拜亭成為現貌。經過歲月更迭,舊廟受風雨侵蝕剝落,受損嚴重,因廟基低遇雨就成災,勢必要重建,村長黃素娥及廟方委員陳安部、陳鳳麟提議修建,經管理委員會及村民信徒大會決議重建,民國88年7月進行重建工程,歷時1年3個月完工,新廟莊嚴美觀,福德神威顯赫,香火鼎盛。
(4)土地公廟的活動 東林福德廟最特殊的活動,是每年農曆2月2日、8月15日土地公誕辰,舉行拿發財金的活動,當天是人山人海擠滿福興街,廟方還會有義工煮甜湯圓請香客吃,信徒擲筊跟土地公借發財金,一個聖筊可得現金600元,第2次聖筊500元,第3次300元,生意人拿到發財金作本錢,生意就會旺,因此很多生意人成為福德廟信徒,平時生意人最常選在初二、十六來拜拜,初一、十五則常有香客送花來;遶境則是隔3年再連辦3年,約在農曆8月,範圍在東林村、文賢村一半。 福德祠管理委員會主委林寶祥表示,連續四年土地公聖誕都會舉辦發財金活動,參加者愈來愈多,準備的金額從第一年六十萬元遞增,今年準備一百萬元,離截止時間晚間八時不到,就已經借光光。 福德祠每年發放發財金,還錢比率高達八成以上,但還錢金額往往會高於借款,還有無名氏不定時添五萬元香油錢,支持廟方每年舉辦信心,今年還發放白米給低收入戶,讓大家能夠平安過中秋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