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簡報頁史前遺址歷史建物宅第類廟宇類小組訪查及會議記錄

鳳鼻頭之美

(1)地理位置:

林園鳳鼻頭(中坑門)遺址,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位於高雄縣林園鄉中門村中坑門聚落北方約400公尺處。遺址所在的小山是鳳山丘陵(台地)南端鳳山(潭頭山)東南側延伸的支脈,西高東低,中心位置位於北緯2230′48〞,東經12021′48〞。遺址所在是一處面向東南,海拔高度約為10~35公尺的小型緩坡與階地。

(2)認識鳳鼻頭著名傳說

()林半仙傳說:

林半仙,本名林鎮仙福建惠安人,據傳是清朝乾隆年間台灣最有名的三位堪輿師之一。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與北部林瑯仙、中部蝨母仙齊名,爲台灣最有名的三位堪輿師之一。林半仙的足跡擴及林園、東港、小琉球、萬丹、潮州、枋寮等地,其神奇事蹟,在高屏地區頗爲流傳。
  清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府總兵胡文海欲遷回其位於台灣高雄鳳鼻頭珊瑚礁石頭坑內先父的風水,林半仙就是其所派四位地理名師之一。總兵的父親當年為林園一帶窮困的漁民,三餐難繼,父死後因家貧無錢買棺木,只好用草蓆捲起來,放在裝魚的竹籃內抬到鳳鼻頭山根處的岩洞內放置,地理學上稱之為「軟葬」。此洞為鳳山之盡頭,得到鳳山之地靈氣,為鼻孔內,適合軟葬,得此地理其子孫必大富大貴。胡文海於父親死後,頓失所依多半靠行乞維生,後來跨海晉京赴考金榜題名,一個乞丐兒居然封官晉爵因而當上總兵,莫不拜其先父風水之福蔭所賜。

當林半仙和總兵母舅一行人冒著風浪橫渡台灣海峽來到高雄州港仔墘的鳳鼻頭岩洞內,踏勘鳳鼻頭墓地,大為驚嘆,便向其他同來之人建議,這是一塊得天獨厚的好穴地,四水歸堂,四山朝應,總兵的官兒是這風水蔭出來的,動不得也,否則會遭受災殃。但是那些同來的地理師不聽信半仙之言,亦不敢擅作主張,怕回去無法向總兵交代,仍照著總兵原先的指示將骨骸掘出封甕帶回去交給總兵。林半山屈指一算,知道災難將至,不敢同行回泉州交差,遂獨自開溜,胡總兵母舅一行人所乘之船到海上忽然颳起一陣狂風暴雨,在驚濤駭浪中船上之人和骨甕全部沉入海中(馬沙溝),無一生還,林半仙幸而逃過此一劫難。自此以後,林半仙到處遊山玩水,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事後,胡總兵也在一次剿討海寇之役中不幸殉了職。
  林半仙雖爲民間傳說,是否真有其人,尚無史料可資佐證,但可推測清代台灣南部應有一堪輿名師,而其事蹟仍爲地方及堪輿界所傳頌

() 鳳凰鳥傳說:

古老傳說中國北方有鳳南飛,出東海朝向蓬萊仙島而來,自台灣北部登陸沿著中央山脈南下甲仙,順著高屏溪(下淡水溪)而下,於出海口因口渴欲喝一口水繼續往南飛,恰巧看到高雄平原出海的地方(高屏溪口),於是由高空而下趴在出海口位置喝水,發現此平原腹地既廣又環境優美,溪水長流彷彿人間仙境,因此決定停留結穴於此。根據清朝的台灣叢書「鳳山縣采訪冊」有詳細記載林園鳳山之古跡。其中提到山名之由來:「鳳山首昂如冠,最為圓秀,旁列二小峰,形若飛鳳展翅,縣治命名取此。」此鳳的特徵是:長尾、長身、長頸、長鼻頭。

此引清鳳山邑茂才林夢麟詩『鳳岫春雨』曰:「丹鳳飛來寄海濱,青郊濛雨碧峯新。人煙數色遮全斷,水影山光望未真。欲寫天池五彩羽,已分帝闕萬家春。遙看霽雲平疇上,點點清流泛碧銀。」加以述說。

依天然的形勢觀之,若由小琉球外海向高雄方向航行,遠遠的就可看見三隻飛禽在空中飛舞,其中以鳳山這隻『鳳鳥』最大,威力也最強。牠居於三鳥之中,左邊青龍是東港大鵬灣的『大鵬展翅』,居於右邊虎砂的是高雄港[1]的『丹鳳朝陽』,三禽(丹鳳鳥、鳳鳥、大鵬鳥)齊飛向大海方向,恰巧為打鼓山[2]、旂后山[3]和小琉球[4]所阻擋(傳說中鼓、旂、仙人鞋三器為觀世音菩薩所置),否則三禽飛向大海而去,南部地靈盡失。如今丹鳳、大鵬已落洋結穴,鳳鳥還在飛翔,其鳳鼻指向小琉球,小琉球因而得鳳鳥之靈氣。

根據堪與師陳啟銓先生(1999)所著「一代名師林半仙風水傳奇」書中描述:林園鄉為鳳山之脈,其主脈由阿里山來,經由甲仙順著楠梓仙溪而下,到嶺口會合老濃溪而下高屏溪,鳳山之鳳順此山脈而結。高屏溪昔稱為「下淡水溪」,流域面積全台最廣,水量最大,來龍也最旺盛,龍隨水行,鳳鼻頭落脈過海峽結「小琉球」鎖住高屏溪、東港溪和林邊溪出水口,稱之「珍珠鎖水口」,靈氣才不會外漏。而林園鄉是收進源頭水之處,也就是來龍盡結之地,書云:「收盡源頭水,買盡世間田」,源頭之水為土地肥沃之地,所以沿海出水之地大都為富裕之地。故林園鄉為眾山水聚會之處,故龍穴必多,名人輩出。清朝勝出王公廟林內仔廖氏文舉人、王公三張廍黃聖淮武舉人及韭菜園蔣玉振武舉人,可稱文武兼備。

(3)地名由來:

鳳鼻頭因「鳳鼻山」而取名,台灣舊有的地名,凡山陵在海岬突出之處,均稱「鼻」,唐山移民在台灣創建聚落時,常以「頭」或「尾」來表示相關位置的地名,鳳鼻頭即鳳鼻山突出之村落。
開車經過小港臨海路,往東邊看,你會發現一條巨蟒般的綿長丘陵,從東南向西北盤旋而去,有部分山壁露出凹凸多孔的黃褐色岩石,這就是高雄文史作家曾子昆筆下鳳山丘陵的珊瑚礁。
當高雄其他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時,鳳山丘陵最前端的鳳鼻頭,就像鼻子一樣伸入海中。走近鼻頭,你可以看出那是珊瑚礁石灰岩所構成的地質,平直的海岸線到這邊突然巨石聳立。
鳳鼻頭既是山名,也是地名,目前行政劃分為龍鳳里、鳳鳴里。鳳鼻頭又稱鳳鼻山,由於山勢濱海,擋住當地通往高雄縣林園的道路,很早就被打通,切開陵脈,使得鼻頭部分變成一座孤獨與海為伴的山丘。
清領時期,鳳鼻山即建有海防砲台。日本據台後期,新設砲陣防衛高雄港,並在鳳鼻山與駱駝山挖掘隧道坑洞。


(4)鳳鼻頭遺址之發現:

鼻頭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史前遺址,本遺址大約於1941年在台灣仍是日治時期(昭和16年),為日籍地質學者金子壽衛男所發現;1943年夏天(昭和18年)國分直一先生在此做過地表調查;二次大戰末期考古學家平井清足恰在遺址附近服兵役,他在挖戰壕時挖到部份文化層,並於戰後1953年在第八次太平洋科學會議與第四次遠東史前學會聯合會議中首次發表報告, 1950年以後,從文獻紀錄得知只有業餘的標本採集者江家錦和江金培先生父子曾在此做過地表調查;1960年林朝棨先生在此調查時確定了四個地點,其中三個地點為貝塚;1965年(民國54年)台灣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曾因執行耶魯大學與台灣大學合作的「台灣史前文化史研究計畫」,而在此做過計劃性的發掘工作,從發掘報告中得知遺址擁有大坌坑文化/繩紋紅陶文化/夾砂紅、灰陶文化等不同文化堆積,而且遺址面積亦廣;1980年黃士強與劉益昌在其報告書「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中將鳳鼻頭遺址分為四個文化層位,分別為大坌坑、牛稠仔、大湖和蔦松文化。

(5)鳳鼻頭遺址之分期:

 1992年「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和1993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二書中,劉益昌先生將鳳鼻頭遺址所屬的文化區分為四個文化層:

                         ,
(一) 鳳鼻頭遺址的大坌坑文化-年代大概落在5200-4700 B.P.之間,出土遺物有大坌坑繩紋陶,質細含砂,器型以罐、缽為主,外表除以繩紋外,口緣部份並有劃紋;石器有沙岩製網墜、黑色和灰綠板岩製石鏃。
(二) 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年代約為4400-3500 B.P.之間,出土遺物以繩紋紅陶為主,並有部分夾砂紅、灰陶和泥質紅陶;器型有罐、壺、瓶、缽,並有陶蓋、紡錘、圈足。石器主要為橄欖石玄武岩製,器型為石斧、石鋤、石鏃、石刀、靴形石斧(刀)、石錛等。
(三) 鳳鼻頭文化-最合理的年代則大致在3500-2000 B.P.之間,出土遺物以出現貝塚和紅褐素面夾砂陶為主要的特色,並有彩陶、黑陶和磨光黑陶。器型有罐形器、杯形器、碗形器等,並有陶紡輪。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錛、石刀、石鏃、網墜、玦和石環等,此外並有骨尖器。從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Chang et al.196941-5260-132)對地層及遺物的討論,鳳鼻頭遺址中的鳳鼻頭文化層可以再細分為兩個時期。

                                                                        
1.
早期階段陶器以夾砂灰陶為優勢,地層中見有少量之大型貝類,年代則約距今3400-2900年前;
2.
晚期則以夾砂紅陶佔優勢,貝類不僅數量增加許多,且種屬類別也增加許多,但是在體形上則有小型化的情形;年代則約距今2900-2400年前。
在整個鳳鼻頭文化期,生業型態上表現出對農業的依賴。聚落型態與前期大致相當,並未有明顯的擴張,但從陶器大量增加的現象推測,這可能反映了人口密度的增加,另在生業型態上增添了新的要素-採集貝類,也當是因應人口增加而增添的另一項食物來源。考古學者劉益昌先生認為若考慮貝塚下尚有一層夾砂紅陶層的話,其年代應可上推至4000-3800B.P.之間;但若考慮此定年類標本出自於石灰岩區的海相生物,則應減數修正,因此合理的年代大致在3500-2000 B.P.之間。
(四) 蔦松文化清水巖類型-約距今2000-400 B.P.之間,出土遺物大多是紅色素面夾砂陶,但夾砂較粗,器形也較簡單,主要是罐與缽。罐形器大多是侈口鼓腹之形制,器表大多素面無紋,僅有極少量的貝殼印紋、圓印紋、點印紋。除了容器之外,還出土少量紡輪及灰黑色、紅色泥質的陶環。石器數量很少,尤其是石製生產工具幾乎不見,僅有少量的石斧、石錛以及非生產性的無刃石器,如石槌、砥石等,因此推測可能已經進入使用金屬器的時代。

                                                                       Image Detail

 (6)文化資產:

鳳鼻頭遺址的文化內涵在出土遺物,其重點在大量的陶容器碎片,從質地、顏色和紋飾可區分為繩彩陶、彩陶、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和磨光黑陶等;器型上則包括缽型器、盆型器、盤型器、瓶型器、罐型器和三足器等;紋飾包括繩紋、條紋、曲折紋、蓖劃紋、方格印紋和紅彩等;其他陶器包括紡輪、陶環、陶珠、陶墜飾和陶偶等。
石器,則包括斧鋤型器、靴型石斧、石刀、箭頭和兩縊型網墜等,另也有一些骨製和貝製的器物和裝飾品。
生態遺留,包括魚骨、獸骨和貝類。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台灣地區第一個「國定古蹟」,嗣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5.5.1文資籌研字第09500017951號公告鳯鼻頭(中坑門)遺址等六處國定古蹟重新指定為國定遺址。

以上資料參考網址: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74

鳳鼻頭圖片: 鳳鼻頭 - Yahoo! 奇摩圖片搜尋

鳳鼻頭林半仙傳說: 林半仙傳說-中文百科在線.

鳳凰鳥傳說: More…http://jim1424.myweb.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