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賜美經歷

 

首頁 
江賜美經歷 
賜與新生命 
美輪美奐戲偶 
「布」步登天 
「戲」如人生 
「袋」代相傳 
專題簡報 

 

    真「賜」辛苦--江賜美的童年

    風雨飄搖

    江賜美是在1933年冬,出生於台灣南投的三塊厝,這本是三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她們江家歷代都是地方上極有名望的人士,曾祖父人稱「劉戶先」,出門都是坐轎,替人排紛解難。江賜美記得她的名字是曾祖父所命名,她的曾祖父拿了她的八字推萛一下,對她祖母說:「這個囝仔為什麼要用『賜』,因為她小時候會很苦命,但愈老會活得愈好,四處流浪能賺錢,躲在家裡愈不發達。」所以,十幾歲開始過著顛沛流離的跑江湖生活,當江賜美向祖母怨嘆自己的命運時,祖母總會拿曾祖父取名的用意,反覆撫慰著幼少的江賜美,鼓勵她不要向命運低頭。(但其實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家裡沒錢。)江賜美的童年可以說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風雲中渡過的,四歲時中日戰爭爆發,八歲時世界大戰爆發,當時台灣的物產在一切為大日本帝國奉獻的前提下,一般民眾是過著困苦的歲月。那時江賜美的祖母帶著她的叔叔們及姑丈一家,到東京開食堂,販售給台灣留學生,祖厝裡僅有江賜美一家維持著。可是,江家不是種田的人家,米穀雜糧都是要向外購買,他們憑著祖父的聲望,做些糧食買賣的小生意,勉強維持生活。                                                                                              

 

    雪上加霜

    父親江同生本來是跟著祖父學武,但是幾次跟著武館子弟參與地方迎神賽會出獅陣的演出,發現武館子弟每次打的汗流浹背,最為辛苦,但到休息吃飯時,往往因人數眾多,總是吃著爐主打理的大鍋飯,隨便蹲著吃。反而曲館的弟子人數少,又能上桌吃酒席,較高雅,身份高人一等。江同生便轉而到曲館去學習子弟戲,江同生的才藝很快在學習中顯現無遺,除了鼓吹外,他對每一項樂器都彈奏的不錯,尤其西方的小提琴及獨線弦樂器的造詣更不錯,這段戲班歲月,江同生似乎曾自組過戲班,添置了一些戲籠,但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在日本政府禁鼓樂聲中,江同生也結束了他戰前的戲班歲月。

    江賜美的父親江同生在戰爭期間,因草屯興建機場被徵調為勞務工,辛苦勞動了一陣子後,在戰爭的後期患著嚴重的痛風症,幾乎二年多的時間不能下床走路。所以,那幾年家裡的生計,大都落在江賜美母女身上,母女二人經常到草屯買米到南投街仔賣,每天匆匆喝完稀飯,便赤著腳從南投山腳走到草屯,再到草屯南埔鄉間購買糧食。母親擔四斗,年幼的江賜美也要擔二斗,有時碰到好心的農家,會多給約一個鳳梨罐頭的一升米,母女二人便擔著米,繞過山裡幾公里的羊腸小道,躲避警察的查詢,帶回南投。雖然賣六斗可賺一斗,但是這段躲避警察,長途跋涉的憂勞日子,讓江賜美母親的身體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戰後便臥病不起。

                                                                                                         

    ﹝真「賜」辛苦﹞  ﹝苦盡甘來﹞  ﹝「江」鏘鏘鏘﹞  ﹝重出江湖﹞  ﹝貢獻﹞

    苦盡甘來

    啼聲初試

    江賜美記得她第一次上台,是替周坤榮幫忙,那時她站在台上可說茫然無措,既不會動作當二手,也不會唱歌當歌手,像是一個旁觀者靜靜看著周坤榮演戲。但隔不了多久,周坤榮就打訊號,要江賜美唱歌,而對劇情內容一點也不懂的江賜美只能呆在那兒發愣。
    為了解除尷尬,周坤榮的妻子便教了江賜美一首歌,江賜美藉著這首歌打開了知名度,吸引了不少女性觀眾的注意,只要有江賜美演唱的台下,便經常有一群死忠的女性觀眾。
    江同生看到女兒江賜美的表現,認為她若能再學些掌上功夫、勤練口白,一定能成為出色的頭手,便要求江賜美學功夫。當時,江賜美的心裡仍存著傳統社會的看法,認為人世間「第一衰做戲噴鼓吹」,極不願意。江同生則一再強迫,江賜美雖屢屢向疼愛她的祖母哭訴,但終挽不回父親的決定。

 

    賜美樓

    1950年,經過幾年勤學苦練後,十七歲的江賜美已擁有不錯的掌上技巧及五音分明的口白,父親江同生便決定正式組成自己的戲班,為了宣揚江賜美女性頭手的特色,便以江賜美的名字「賜美」做為戲班正式名稱「賜美樓」,便成為台灣第一代女性頭手的布袋戲班。
    其實,當時江賜美只不過學了幾齣段子戲及二三齣長的戲碼,「五美六俠錦飛箭」、「蘇飛入地府大破萬劫樓」外,並沒有其他戲碼。不過,打著女性頭手演師的名號,及江賜美紮實的掌上功夫、五音分明的口白,很快在南投戲劇界打出聲名,尤其許多女性觀眾就如親姊妹一般疼愛江賜美,每次演出都熱烈支持、鼓勵。
    就這樣,江賜美由廟仔戲中,逐步鍛自己的演出技巧,並利用機會觀摩老演師的技巧,吸取他們的精華,將他們的表演戲碼蛻化為她自身可演的戲齣,她的名聲便逐漸擴大。最後,連台北的戲園也注意到她的存在。
    1952年江賜美十九歲那一年,台北著名的「聚樂園」戲院終於正式邀請賜美樓到台北演出,「聚樂園」是在台北大稻埕由茶行改裝而成,它只邀請「亦宛然」、「小西園」兩支布袋戲班輪流演出,「賜美樓」便成為台北布袋戲界轟動的大事。

 

    ﹝真「賜」辛苦﹞  ﹝苦盡甘來﹞  ﹝「江」鏘鏘鏘﹞  ﹝重出江湖﹞  ﹝貢獻﹞

    「江」鏘鏘鏘--中年光彩

    定居新莊

    多年做戲賣藥的走江湖生活,雖仗江賜美獲得許多友誼的滋潤,但是眼看著六名子女逐漸長大,卻要跟著父母過著流浪的生活,甚至一年要轉換好幾個學校就讀。為了兒女將來的前途,求取更好的發展,江賜美夫妻便決定在台北新莊落腳,不再做戲賣藥,專心發展台北各庄頭的廟仔戲。她們會選擇新莊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年, 江賜美的戲團來到台北各鄉鎮巡迴演出,許多中南部來的鄉親對他們特別親切,而且台北人看戲比較文雅、爐主很有禮貌,也讓他們印象深刻,便決定在台北新莊落腳。
    果然,江賜美以她十幾年內、外台戲劇經驗,很快在台北打出一片天地,有時一天可以做到三棚戲,有些人眼紅,便向警察派出所檢舉,認為一支牌照最多可演一棚戲,江賜美一支牌怎麼可以做到三棚戲?為了應付警察機關的壓力,江賜美只得除了「賜美樓」外,更申請了「真快樂」、「新快樂」二張牌照。


    1960年代後期,雖然有著電視布袋戲的影響,但是在台北晚間的夜戲,仍然是鄉間民眾最喜歡的娛樂,江賜美精湛的演出仍然留下許多回憶。
    有一次江賜美特別為台下女性觀眾,做一齣老戲「太古老蒲」,只用八個戲偶,沒有武打場面,用細膩感人的口白,足足演了三小時,讓台下女性觀眾,無不泫然落淚,哭成一團!

 

    得獎

    以下皆為民國年分
    .76年真快樂得到甲等團體獎

    .80年真快樂得到戲劇比賽優等

    .80真快樂榮獲最佳表演獎

    .82年得到掌中戲比賽個人最佳舞台技術獎

    .84年真快樂再次得到甲等團體獎。

    後記:由臺北縣政府文化局主辦的「臺北縣傳統藝術藝師頒獎典禮」,12月9日上午11時在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舉行,由臺北縣長周錫瑋親自主持頒獎,包括「製墨-陳嘉德」、「金屬工藝-謝錦鐘」、「布袋戲-江賜美」、「歌仔戲文場音樂-林竹岸」與「北管音樂-板橋潮和社」獲得殊榮,周縣長一一向得獎者致賀,同時感謝他們在傳統文化藝術領域努力與貢獻,臺北縣議員黃林玲玲也到場恭喜得獎者。文化局特別在林家花園方鑑齋以精彩圖文展示、影像播放藝師的生平,並在12月11日、12月18日安排製墨、刀劍工藝體驗,讓民眾對傳統藝術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

 

    賣藥生涯

    內台布袋戲蕭條,要做民間的廟戲,雖然以江賜美的知名度,仍不時獲得邀請,但是民間廟戲的表演有時也會受到政府、稅捐機關不時的壓力。
    那時,台灣還是戒嚴管制的時代,做廟戲也是要事先申請,要到某地表演,一家要在十天以前,準備好申請演出的書表,向當地警察派出所申請,派出所的警察怕出狀況,對每一次申請都是詳加盤審,對邀請單位的公文、演出節目戲單……,無不仔細核對,往往要跑個七、八趟,才核準下來,加上政府為鼓勵節約、改良風俗,採用統一拜拜,將廟會活動減少了許多。……
    二十七歲的江賜美受此壓力,便想找一個能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商家合作,做較長期的演出。那時父親江同生的一位老友台中劉文和中醫師,正投資開設工廠生產漢方成藥及美容面霜,想要在全省各地推銷打開市場。
    起初演出時,當地派出所往往會來查報檢舉,開立罰單,好在當地民眾反應熱烈,便透過地方的村長、里長說情,指出民間每年只有廟宇神明生、做醮才有機會看到布袋戲演出,平時娛樂少,現在可免費看布袋戲演出,演得又好,極受大家歡迎,而且賣藥是願打願挨的事,又不是強迫買藥,警察不應干涉處罰。經過幾次後,地方派出所便採取較開放的政策,江賜美的演出更進入佳境。
    由27歲到35歲江賜美率著「賜美樓」戲班,在台灣各地巡迴演出,同時也銷售劉文和調補丸、平氣散、胃腸散及劉文和小妾所開發出來的美容面霜。
    江同生父女便與劉文和仔細詳談,訂下雙方都能同意的行銷計劃,由「賜美樓」巡迴在台灣各鄉鎮,做布袋戲表演兼賣藥,「賜美樓」每月固定取得一定金額的薪津,年終再依據銷貨收入,抽取一定比率的獎金。

    ﹝真「賜」辛苦﹞  ﹝苦盡甘來﹞  ﹝「江」鏘鏘鏘﹞  ﹝重出江湖﹞  ﹝貢獻﹞

 

    重出江湖

    退休復出

    傳統布袋戲大都是「家班」,技藝只傳自家人不傳外人,江賜美也不例外。六十歲以後便逐漸退休。可是,因為西田社的邀約,讓他又復出了一陣子。讓我們看一下當日的報導:

    退隱多年的臺灣布袋戲第一代女演師江賜美,昨日重現江湖與兒孫共同演出「乾隆君遊西湖」,台下觀眾過程中不斷抱以熱烈掌聲,在在證明其寶刀未老。江賜美同時整理五十多年來的掌上戲偶,成立「賜美掌藝坊」,為掌中戲文化做了最好的傳承。
    現年六十五歲的江賜美,出身於南投曲館世家,十九歲就自組「賜美樓」布袋戲班到處演出,江賜美縱橫臺灣南北掌中劇界五十多載,雖然在七年前退居幕後但對於保留傳統文化的理念仍不遺餘力,除了在新莊住處附近的思賢國小擔任指導工作,今年五月間更領軍「真快樂劇團」在大新莊地區巡迴演出,獲得廣大迴響。---自由時報


    但是,最近她又逐漸退休了,現在只有在文化場,才有機會看到她親自演出。在她把布袋戲事業傳給她
    的長孫--柯世宏之前,江賜美訓練他,讓他的長孫耳濡目染、勇於嘗試、投身家族事業,現在又多了個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偶戲碩士的頭銜,柯世宏希望能將自己所學的影像和西方偶戲技巧,跟傳統結合,他把傳統木刻戲偶,加入了特殊的紙材雕塑偶頭的創意點子,讓人物造型逗趣討喜,而且在演出時他將原本的文言四句聯定場詩,用台語童詩代替,唸口白則以國台語摻雜,甚至以英文“long time long time ago”開場,融入了現代語言來拉近和小朋友的距離,呈現創新的方式,讓更多現代人了解布袋戲。

     


 資料詳洽:文化局文化資產科

 

[首頁][江賜美經歷][賜與新生命][美輪美奐戲偶][「布」步登天][「戲」如人生][「袋」代相傳][專題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