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簡報與導覽歷史淵源與環境建築空間與參觀藝術欣賞吉祥圖案祭祀佾舞與教育

訪談物語調查與分析製作花絮行銷孔廟

 
 
 
 
  設計緣起
  地理環境
  建廟歷史
  孔子生平
  習俗與典故
 
 
 
 
 
 
 
 
 
 
 

 

 

 

 

 

  

摘要:讓我們一起來看孔子這傳奇人物吧∼

佳佳 整理

  孔子的一生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時代魯國鄒邑昌平人,就是現在的山東曲阜。 孔子在西元前551年(周靈王21年8月27日,就是新曆的9月28日)出生,比釋迦牟尼小六歲,比蘇格拉底大八十二歲,比耶穌大五百五十二歲。 孔子一生七十三歲除了在魯國當過「中都宰」、「小司空」、和「大司寇」等總共不到四年多之官職外,其餘大多數的時間都用於刻苦自學、教育英才 ,相傳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七十二人(七十二賢人), 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與普及教育的精神,堪稱是世界第一的聖哲與教育家。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而他還有沒落貴族的身分,這樣的身分也導致他能跟平民有多學習的機會, 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從政:中都宰→司空→司寇→相、夾谷之會使齊國歸還魯國侵地、抑三桓。周遊列國:以期能一展抱負。

        著述:刪定整理詩、書、禮、樂、易;據魯史作春秋。
        教育:孔子三十歲時授徒講學,第一次開創私人講學,設立私塾改變傳統只有貴族才有受教權的教育生態,有教無類也是他的教導方式,不分階級均可就學、因材施教等等的行為,讓他被尊稱為『至聖先師』。

  孔子的相關著作

        詩經:詩經這部書所收錄的是,孔子以前流行於各地的歌謠。詩經內容包括:國風、雅、頌三部份。

國風:各諸侯國流行的民間歌謠頌永著各地風土民情、生活情狀。
雅:朝廷高階層士大夫所唱的詩歌。
頌:是指宗廟再祭祀時演唱的樂歌。

        易經:孔子在談易經、講解易經的時候,對卦、爻中所含的天道人事的哲理,做了許多補充和發揮,他的學生和後世學者就把它綜合、整理成闡述 易理的文章。易的價值因而大增,變成一部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籍,於是被尊為經。
  易經的「易」有三種意義

一是簡易,是說易經以六十四卦這麼簡單的符號,涵蓋了整個宇宙人生的道理。
二是變易,是指一切的事情如果行不通了就要變,用變來求通達。
三是不易。萬世萬物雖然都在變,但在變中又有它永恆不變的道理。

        春秋:春秋是孔子撰寫的一部魯國歷史書,最能夠代表他其一生志業的所在。而特色就是遣詞用句非常講究,字句簡明,用意深刻。他將讚揚以及批評很隱微地包含在其中,蘊含著嚴肅的意義, 使人看了都會有所警惕。有些學者專門為孔子的春秋作註解工作,最著名的有左丘明、公羊高和榖梁赤三人所做的傳。其中,左傳偏重歷史事件的解釋與補充,而公羊、榖梁二傳則比較著重易理的闡述。而這三書稱春秋三傳。     

 

論語:論語是孔門的一部「言行錄」,記載著孔子與弟子的言論,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和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又是十三經裡的一經。

       

        述而不作:是孔子不表示自己很有才華著作多少書,而只是檢定古書整理罷了。孔子是「述」,他沒有自己杜撰出什麼書,只有刪詩、書,定禮、樂,而詩經、書經、禮記、樂經都是古人編撰而成的,不是他親自編寫的。 孔子所作的就是易經和春秋,不過春秋也是孔子根據魯國歷史春秋,加以整理修撰而成,他刪減詩書就是只留精華、重要的部份。那麼這都叫「述而不作」,而孔子好古人的這種學問,古人所留下的遺產,這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出生與成長的傳說小故事分享

        孔紇(孔子的父親)的第一位妻子姓施,生了九個女兒。第二位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孟皮,可惜有很嚴重的腳病,很難醫好,孔紇為了這一件事覺得非常遺憾,後來求得顏氏的幼女徵在為妻,那就是孔子的母親。當時孔紇己經五十多歲了,他的妻子年輕,怕丈夫不能生育,特地前往尼山祈禱生子,果然天從人願,就在西元前五百五十一年,生下了一個男嬰,取名丘,字仲尼。老來得子給孔紇帶來很大的安慰。可是仲尼三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孔紇的去世,使孔家失去了支柱,仲尼的母親便帶著他搬到曲阜去住。
        仲尼是個乖巧的男孩,最喜歡模仿大人祭拜鬼神,用泥土和野生花果做成祭品,練習行禮,當做遊戲。母親閒的時候,教他寫字,讀淺近的書,因為沒有力量送他到正式的學校去學習。也因為貧困,需要他在家幫忙做些雜務。所以他是以自修的方法完成基礎的教育的。

        青年時期的仲尼,承父親朋友的介紹,在魯國的官府裡,擔任過小職員,最初是看管糧倉,後來也做過畜牧的事務。職位雖然很低,但他仍然很努力的去做。連魯國的國君昭公也時有所聞。仲尼十九歲的時候結婚,第二年生了一個男孩,魯昭公特別派人送了一條鯉魚來祝賀,仲尼為了感謝昭公的盛意,把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仲尼聰明好學,不斷的苦修,慢慢地遠近聞名,很多人願意跟他學習。他一面服官職,一面當教師,大家非常尊敬他。照那個時候的社會習慣,眾人稱呼他孔子。

  孔子的相關傳說-問禮於老子

        孔子一直嚮往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很想到京都洛陽去走一趟,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達成了願望。他的學生─南宮敬叔 ,奉命陪他去洛陽考察,而且魯昭公還送了他們一部旅行用的雙套馬車,和一名僮僕。
        雖然這個時候的洛陽已經大不如前了,可是由貫通四方的馬路,以環繞市街的高大城牆,仍然可以看出過去繁華的規模,師生二人都非常的興奮。
        他們去拜訪管理國家圖書的老子,交換了很多關於禮制的問題。辭別的時候老子說,富貴的人為人餞行,常常贈送禮物,而仁者則贈送葴言。我沒有富貴,倒是願意仿效仁者,送您幾句話:「一個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遇困厄,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的人,常常遇到不測,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罪惡。所以為人行事,做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做人臣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孔子雖然很佩服老子,但是他想了又想,覺得老子的人生哲學似乎太消極了一點,而他自己處世態度是積極的,存心為世人做事,不願意遁世而獨善其身 ,願兼善天下。

  參考書籍與網站資料

  吳瑞雲、謝慶沛台北孔廟》,台北市大龍國小百週年校慶籌備會

  吳瑞雲《大龍峒史蹟源流》,台北市大龍國小。

  李乾朗台北市孔廟》,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

  李乾朗傳統建築》,行政院新聞局

  林瑛瑛 蔡明芬 陳世仁自己蓋台北孔廟》,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遠流出版

  葉倫會台北孔廟文化之美》,葉倫會

  台北市孔廟全球資訊網:http://www.ct.taipei.gov.tw/

  中華文化天地網站: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7html/vod27_01.htm

 

2011~2012 台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Photography. Design by Chongqi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