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古名叫興隆莊,是鄭成功的萬年縣治和鄭經的萬年州治的所在地。而當 時興隆里是宣毅「左」鎮瑳所開墾,「左」鎮紮營,因此稱做「左營」;另有一說紮「營」在城的「左」方,於是叫「左營」。 當時左營和後營〈後勁〉右營〈右昌〉鼎足而立;所以,在三百年前,台灣幾乎還是蠻荒時期,左營已經是意一顆閃耀亮麗的星星,而且在台灣的拓殖、政治或文化使上,都佔有光輝燦爛的一頁。左營不僅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和歷史遺跡,造就了高雄奠定基礎的起點;而且從日據時代開闢建造軍港以來,和佐世保、橫須賀、吳港並稱「日本四大軍港」現今也是海軍軍港,從古到今居軍事地位非常顯要。 |
左營區的開發與明鄭時代的設治和軍屯有很大的關連。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逐退荷蘭人,確立漢人在臺地位,稱臺灣為東都,表示係明朝的政治延續,深具復明的意義,並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分轄臺灣南北,萬年縣治設於前鋒尾,為南路統治中心,衛署在今左營舊城內。永曆十八年(西元一六六四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升縣為州,州治仍在左營。 為維持龐大的軍糧,明鄭挽屯田軍制,在左營區域內開發左營及前鋒尾(今部分在自助里,部分劃入豉山區)兩處營盤田,與前鋒(今岡山鎮)、右沖(今楠梓區右昌)、後勁(在今楠梓區),前後左右相互呼應,構成臺灣南部的軍事與糧食重鎮。此時政府的歲收,以田和糖廍的稅賦為主,是以歷明清至日據時代,左營區的主要作物仍是稻,故人工埤圳多,以引或廍命名的地方也很多。 「左營」地名之緣起,兼具歷史和軍事意義,而文教發達和古蹟豐富則是其特色所在。 鄭成功復臺後,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而萬年縣治即現在之左營;版圖歸清後,康熙年間設一府三縣,即臺灣府、鳳山縣臺灣縣及諸羅縣,鳳山縣治即設在左營舊城內。日據時代,左營仍是軍事中心所在,尤其在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後,更加強對本區的海防建設,準備作為特遣艦隊的基地,光復後的今日,左營則成為臺灣區域最大的海軍基地,軍轄區幾占行政區的三分之二。 |
日治時期 |
日本在左營設置海軍基地,作為南進的據點。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本區設左營庄,由高雄州高雄郡管轄。 1924年改由岡山郡管轄。 1940年廢庄劃入高雄市。 戰後,改為高雄市左營區,1979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 |
歷史故事 |
A、明鄭時期 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以蔦松溪為分界,分轄台灣南北。左營就是明鄭駐軍紮營屯墾之地。萬年縣治就設於左營前鋒尾興隆里(左營舊名) 。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改萬年縣為州,州治仍設於左營。 B、清領時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打敗明鄭海軍,有感於左營戰略地位重要,於隔年將鳳山縣治設在左營興隆莊。
a、朱一貴之亂 原有的基址移向東北,用打狗山咾咕石為石壁,建四城樓。石城於道光六年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