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選單    影像藝術   文化保存   歷史古蹟   發展軌道   歷史定位
 

   荷蘭統治台灣之時,正是明末清兵入關逐鹿中原之時,明室分崩離棄,鄭成功以「中興勤王」之師,力圖挽攔「反清復明」,惟於1659年金陵一戰敗北,北征崩解,元氣大傷,雖能守住金,廈兩島,然東南沿岸一帶,向為鄭軍兵源、糧倉,因連年兵荒馬亂,田園荒蕪,居民四處逃避,金、廈兩島陷於孤立,無法開展基業,逐斷然渡海登陸台灣,1662年驅逐荷人,勵精圖治以台灣作為「生聚教訓」,完成「反攻復國」的基地。從此鄭軍眷屬亦陸續接運來台,四處興建「安置軍眷棲身的屯墾區」,一面建設台灣基地,一面準備「反攻復國」的大業。而「左營」一名的來由,一般咸信即明証時為宣毅左衝鎮左營所墾之區。

   左營古名叫興隆莊,是鄭成功的萬年縣治和鄭經的萬年州治的所在地。而當 時興隆里是宣毅「左」鎮瑳所開墾,「左」鎮紮營,因此稱做「左營」;另有一說紮「營」在城的「左」方,於是叫「左營」。

   當時左營和後營〈後勁〉右營〈右昌〉鼎足而立;所以,在三百年前,台灣幾乎還是蠻荒時期,左營已經是意一顆閃耀亮麗的星星,而且在台灣的拓殖、政治或文化使上,都佔有光輝燦爛的一頁。左營不僅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和歷史遺跡,造就了高雄奠定基礎的起點;而且從日據時代開闢建造軍港以來,和佐世保、橫須賀、吳港並稱「日本四大軍港」現今也是海軍軍港,從古到今居軍事地位非常顯要。

  左營區的開發與明鄭時代的設治和軍屯有很大的關連。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逐退荷蘭人,確立漢人在臺地位,稱臺灣為東都,表示係明朝的政治延續,深具復明的意義,並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分轄臺灣南北,萬年縣治設於前鋒尾,為南路統治中心,衛署在今左營舊城內。永曆十八年(西元一六六四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升縣為州,州治仍在左營。

  為維持龐大的軍糧,明鄭挽屯田軍制,在左營區域內開發左營及前鋒尾(今部分在自助里,部分劃入豉山區)兩處營盤田,與前鋒(今岡山鎮)、右沖(今楠梓區右昌)、後勁(在今楠梓區),前後左右相互呼應,構成臺灣南部的軍事與糧食重鎮。此時政府的歲收,以田和糖廍的稅賦為主,是以歷明清至日據時代,左營區的主要作物仍是稻,故人工埤圳多,以引或廍命名的地方也很多。
「左營」地名之緣起,兼具歷史和軍事意義,而文教發達和古蹟豐富則是其特色所在。

  鄭成功復臺後,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而萬年縣治即現在之左營;版圖歸清後,康熙年間設一府三縣,即臺灣府、鳳山縣臺灣縣及諸羅縣,鳳山縣治即設在左營舊城內。日據時代,左營仍是軍事中心所在,尤其在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後,更加強對本區的海防建設,準備作為特遣艦隊的基地,光復後的今日,左營則成為臺灣區域最大的海軍基地,軍轄區幾占行政區的三分之二。
日治時期
日本在左營設置海軍基地,作為南進的據點。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本區設左營庄,由高雄州高雄郡管轄。
                                                   1924年改由岡山郡管轄。
                                                            1940年廢庄劃入高雄市。
                                                                 戰後,改為高雄市左營區,1979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
歷史故事
A、明鄭時期
  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以蔦松溪為分界,分轄台灣南北。左營就是明鄭駐軍紮營屯墾之地。萬年縣治就設於左營前鋒尾興隆里(左營舊名) 。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改萬年縣為州,州治仍設於左營。
                                                    B、清領時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打敗明鄭海軍,有感於左營戰略地位重要,於隔年將鳳山縣治設在左營興隆莊。         

a、朱一貴之亂
  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爆發朱一貴之亂,攻陷鳳山縣署,平亂後,於左營興建全台第一座土城。土城周長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外以半屏山、打狗山為屏障,左倚龜山,右連蛇山,東西南北設四城門並以護城河環繞城外隨著縣城的建立,左營漸漸繁榮。
                                                        b、林爽文之亂
  乾隆五十三年(1788),福康安將鳳山縣治由左營興隆裝移到埤頭街(今鳳山市)失去行政機能的左營,不再繁華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反清,匪徒攻陷鳳山縣城。
                                                               c、蔡牽之亂與楊良斌之亂
                                                                                           鳳山新治於嘉慶十年(1805)及道光四年(1824)分別發生蔡牽之亂與楊良斌之亂,二度遭人攻破。官民們希望能遷回左營,所以在道光五年(1825)由知府方傳穟向紳民募款,並與知縣杜紹祈籌建興隆莊。

原有的基址移向東北,用打狗山咾咕石為石壁,建四城樓。石城於道光六年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石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