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軌跡 |
早期左營的發展-早期左營的聚落 |
A、當地先住民 桃仔園跨越左營、鼓山二區,包括左營沿海的大部分及今的自勉、自助二里與鼓山區,柴山上桃源里的部分地區,由於滄海桑田的漫長歲月,已是名存物亡,桃樹完全失去蹤跡。 民國廿六年興建軍港時,桃仔園被迫遷村:軍港興工時,曾挖出完整的「繩紋陶」及「網紋陶J,據日本考古學家研究,此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層,是目前本市出土的最古老文化層。 洲仔屬左營區尾北里,位在蓮池潭畔,其地形宛如潭中的浮覆地,其西側亦由蓮池潭的污泥堆積而成,故名。現在其鄰近地區,已由高雄市政府擇定為興建『氏俗文化村』的地址。 店仔頂為左營老部落之一,位於今店仔頂路兩側。店仔頂即指小店鋪的北側之意。早期的左營,除碑仔頭是熱鬧的街道之外,向北行走則為荒涼的墓地與稻田。 店仔頂的開基者在路側搭棚販賣涼水、檳榔、甘蕉等供行人解渴歇腳。後來「店仔頂」的北側發展成部落,遂稱「店仔頂」,迄今仍屬左營區的精華地帶,保留著純樸的遺風。 |
B、新莊仔 新莊仔即今左營區之新上、新中、新下里及新光里,古名為「十八埒」,即興隆里第十八個界址之義。民國26 年(公元1937 年),日軍興築左營軍港,桃仔園首當其衝的列入海軍要塞地,遂採「集聚」遷居方式,乃在「十八埒」設置新社區,故名曰「新莊仔」。由於傳統的地緣及血緣觀念,深值於心,為減少鄉愁與別情之苦,移民以今新庄仔路七三○巷為界,巷以東為「部後」移民的集中區,信奉故里的北極上帝,巷以西是桃仔園的移民,主祀家鄉的保生帝。 新莊仔的形成,來自於日治時代日人將部後、桃仔園、舊城內的居民遷出,並由信組合出面買土地,在起黑瓦厝後再售予住戶,其中有些居民則在規畫好的街部中另建紅瓦厝,於是一個有著整齊街道、木麻黃行道樹、房舍形成齊一的的計畫性社區。 當時新莊仔的人若到左營街上辦事或購物,左營人常以臉包黃澄澄者就是新莊仔人來辨認。這些聚落發展的滄桑記載,都可以從青雲宮與北極殿的沿革碑文中看到。 |
C、眷村 隨著太平洋戰事的吃緊,日本政府選中左營造萬丹港為軍港,昭和14 年(公元1939年)為了闢建軍港,故強迫軍區所在的居民遷出。因此桃仔園(三分之二遷至新莊 仔,三分之一遷至內惟)、竹子腳(遷至碑仔頭與內惟)、舊城內(遷至新莊仔)以部後(遷至新莊仔)的一部份之居民被強迫遷村。接著在舊城中建造油庫與火藥庫與在部後西北邊建造海軍宿舍。 廣大的濱海地區變成了一個管制地帶,即使到今天仍然是需要軍方許可才得以進入的軍事管制區。這樣的變化,在光復之後影響更大,原來的日本人眷舍移入了國軍眷屬,部份軍區內的空地也陸續建了眷村。所以左營在光復之後人口大量激增,而眷村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像自治新村、明德新村、復興新村、自勉新村 、崇實新村、自助新村、勵志新村、勝利新村就是這種時空發展的產物。 |
早期左營的發展-早期左營的交通 |
A、明清時期的陸上交通 a、大道公街:在興隆里舊城內,鳳山舊志作縣前街,鳳山新志作興隆莊街。又有下街仔、南門口街、大街、總爺口街、北門內街等處。 b、埤仔頭街:在興隆里舊城北門外。埤仔頭街在今舊城北門外,與勝利路交接,另一端與左營下路相接,昔日外貿商船由南海大溝登岸,即在此交易,百業興隆,盛極一時。 |
B、明鄭時期的水上交通 a、萬丹仔港:
萬丹仔港位於灣中港之南。「萬丹仔港渡在仁壽、半屏、興隆三里交界的萬丹仔港,縣西北二十里,桃仔園往蠔仔寮,渡錢四文」。萬丹港可供小船停泊貿易,也是桃仔園與蚵仔寮往來津渡之所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基於軍事需求,日本將其闢為海軍軍港,光復後由國軍接收,屬左營海軍軍區。 |
早期左營的發展-左營建設 |
A、埤仔頭街 清領時期的左營曾是鳳山縣城的所在地,縣城外的埤仔頭街,由於鄰近南海大溝,便成為貨物交易繁盛的街市。當時由中國大陸來的戎克船便由萬丹港(今左營軍港)進入,沿著南海大溝將貨物運送至左營,進行貿易左營大路是左營區主要的商街之一。由早期的鐘錶行、棉被店、藤椅店、布莊、五金行、照相館、玩具批發到今日的三商百貨、服飾店、眼鏡行、餐廳、速食店,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左營大路的商業機能依然屹立不搖,這種社區型的商業活 動,滿足了左營區人民的基本消費需求。 B、哈囉市仔 早期的左營人都知道左營有三個市場最有名,那就是「左營市仔」、「碑仔頭市仔」、「哈囉市仔」。若要買最便宜的果菜,大家都知道要去「哈囉市仔」買, 也就是位於蓮池潭旁的「左營第四公有市場」。「左營第四公有市場」成立於民國48 年,俗稱「哈囉市仔」,是左楠地區人民熟知的果菜交易市場。市場攤位約有200 個,是左營公有市場中攤位最多的。主要販賣物品以食物為主,有鮮魚、肉類、蔬果、雜貨及花卉等,交易熱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