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 |
「城」即城墎,「隍」指無水的護城河,古代由建築物變為守城神、陰間地方官,最後成為官民崇仰的地方神。清領臺時期民心仍未定,故官署所在皆有城隍廟。重修鳳山縣志載:「城隍廟在縣治北門外文廟右,康熙57年(1718)知縣李丕煜建」。 後來因縣治遷至鳳山,另外建了新廟,故本廟亦稱舊城城隍廟。日治時代推行「皇民化運動」,城隍廟中的銅鐵皆被沒收以製造兵器,只有城隍爺金身,據說日本警衛長當時因懼其目光,而未加以破壞。今莊嚴宏偉的廟貌是民國51年拆除重建。 |
左營舊城 |
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河、拱辰井 |
清初台灣不允築城,以防變亂。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變亂,興隆莊縣署殘破,清廷始允築土城或竹城。1722年鳳山知縣劉光泗築土城於左營興隆莊(台灣土城的鼻祖)。1786年(乾隆51年)林爽文之亂,城毀。1788年鳳山縣治移往埤頭街(今鳳山市),插竹為城。1825年知府方傳穟募款(紳民出資估73.15%),並與知縣杜紹祁督建興隆莊縣城為石城(成為台灣第一座石城)。1826年興隆莊縣城完工後,文武官員乃進駐。1853年林恭之亂,縣城淪陷,殘破不堪,官民退保埤頭街縣城火藥庫,得無恙。至此興隆莊縣城淪為舊城、埤頭街縣城成為新城。
左營舊城共有四個城門,分別是東門-鳳儀、南門-啟文、西門-奠海、北門-拱辰。現今的左營在清代的時候是鳳山縣縣治的所在,但人們習慣叫它左營舊城並不是因為城池破舊,而是因為另在鳳山縣建新城,故左營縣城就被稱為舊城了。如今的西門已不復在,僅剩其它三個城門保留較為完整,為國家一級古蹟。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8月19日,經內政部核定公告,左營舊城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為一級古蹟。舊城四門並於1991年3月修復完工。 |
• 西門(奠海門):
位於左營自助新村內,城門全毀,僅遺城牆一截,約百餘公尺,其內門額「西門」現存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內展示。 |
•
東門(鳳儀門): 同樣位於左營的東門─鳳儀門,它跟拱辰門不同的是仍然保有流水環抱的護城河及城樓,鳳儀門內和拱辰門不同,有著草地和桂花香,沿著步道走到底還會發現我曾介紹過的眷村文化館和半屏山的登山步道,同樣的鳳儀門也有城牆踏道,學著先人的步伐踏上城樓登高望遠,充滿著濃厚的歷史紛圍值得你細細體會。 城門尚完整,城牆延存有五百餘公尺,城上雉堞遺有多處,已完成修復,護城濠塹,流水環抱,古意盎然。 |
• 南門(啟文門): 位於左營大路與鼓山三路交叉口,地當左營交通要道,其城門額書「啟文門」,上款題「道光五年桂月殼旦」,下款「知鳳山縣事杜紹祁 建」,內門額書「南門」,上款「道光乙酉年桂月興工,丙戊年募月竣事」,下款「督造總理鄭蘭、藍文藻,勸捐總理劉伊仲」。勒石文字,仍完好如初。 |
• 北門(拱辰門):
北門又稱「拱辰門」。因北極星古稱"北辰",拱辰之由來為《論語》〈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拱指拱衛;辰指北辰,亦即北極星,古代以北極星為最尊貴之星,用以比喻四方歸心之意。 北門於道光5年(1825年)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年)8月15日完工。內門 額上款題「大清道光五年桂月穀旦」,下款題「督建總理吳春祿、黃化鯉,督造總理方耀漢、吳廷歲」;外門額〈右圖〉上款題「大清道光五年穀旦」,下款題「福建汀漳龍道攝理台灣府事方傳穟、鳳山縣知縣杜紹祁建」。
北門城門座面寬16.64公尺,深8.44公尺,門面前緣磚砌雉堞有九個,雉堞在轉角處成曲尺狀,臺座兩側設有磚階梯通達城牆馬道,馬道為士兵行走、偵察與作戰的通道,表面鋪有磚石,利於行走。 從門外看,匾額上寫「拱辰門」;而看門內的匾額上則是寫外捲徑2.84公尺「北門」喔!北門城門座寬16.64公尺,深8.44公尺;雉堞寬148公分,長157公分,厚43公分;門洞,深2.56公尺,內捲徑3.46公尺,深3.82公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