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素質的培養,是演奏者養成的重要關鍵
「華麗的音樂殿堂演奏著精緻流暢的樂音,遺憾的是,台下聽眾卻遠比台上演奏者人數少。」在台灣這並非少見的現象。西方音樂在台灣的紮根至今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始於基督教牧師的聖詠引進,直至光復後才設立了西式大專院校音樂系科。自此西方音樂開始於台灣萌芽茁壯,但一般大眾對於西方音樂的認識並不普遍。
音樂教育提升音樂素養
「要能提高聽眾的人數及提昇素養,最紮實的途徑是經由音樂教育。」音樂是個可以使人心智運作的一項藝術活動,更是一項需要演奏者及聽眾互動的社群活動。直至今日,精緻音樂在台灣社會上的接受度尚未達到理想的狀況,這當然並非只是台灣獨有的現象,要讓聽眾能夠體會到多樣化的音樂藝術之美,全民音樂素養尚有很大的提昇空間。精緻音樂的創作及演出,傳播的是藝術的氣息,而這份氣息是藉由音樂的分享散播給聽眾。能讓愈多的聽眾接受到這份藝術氣息,整個社會的人文涵養會更為提昇。
音樂紮根從小做起
若得以有系統且普及性地讓學生進行音樂及精緻器樂的學習,除了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本身的音樂學習潛能外,更讓學生進行早期的學習紮根。
若是將社經地位作為是否參予音樂學習的前提,那麼整體的音樂涵養必無法有效地提昇,音樂人口的比例終將佔永遠的少數。
畢業即失業?齊心救救音樂人才
音樂職場中有一個現象正在慢慢擴散,大學畢業的音樂人才在工作的尋求會越來越困難。音樂人能以演奏或創作專長來維持生活原本即佔少數。而客觀條件上,台灣本身演出的舞台即未達到維持為數眾多的音樂人才。現又加上師範教
育體系的改變,整個職場的工作機會正逐漸的萎縮中,讓更多的音樂人才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狀況。現今音樂人應共同集思來解決未來大多數音樂人所即將遭遇的問題,不應再抱持「菁英中的菁英」態度,惟獨最優秀的演奏人才為唯一出路,而視多數音樂人在職場上的淘汰為自然現象。
提升國民音樂素質就是弦樂團的成立宗旨。
為解決上述問題,彰化縣教育處於2004年著手進行一項弦樂團發展的研究計劃。整個研究為期五年,期望以有系統且完整的規劃讓更多的學生能接受弦樂器的學習課程。至2009年,「縣內共組成220組弦樂團,學習人數近3200位小朋友,創造了40多位音樂人才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