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水利工程
王世慶<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一文是了解清代臺灣農田水利史的基礎性著作。作者說明了水利設施出現於臺灣的過程,尤其是解釋了水利設施為什麼在康熙五十年以後,逐漸在土地開發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序說
作者提到臺灣之有農田水利始於明末漢人入殖拓墾,至清治初期,因為人少土地多,且氣候佳土質好,無水利建設的必要性。 在清康熙五十年以後,移民渡臺者遂激增;另外康熙四十一到五十一年間臺地年遭兇荒,糧價大漲,職是之故,到了康熙末葉,私開農田水利於是大興。私開農田水利之所以在康熙末葉大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康熙五十三年到任的諸羅縣知縣周鐘瑄大力提倡有關。總計有清一代臺地所開之埤圳達兩百三十八條以上。
清代水利設施的特色,因為農田水利之規模都不大,參與單位成員之地緣關係可拉近,使得水利設施的互相權利義務較容易維護,從而不需大的集權組織加以管束。其次,水利工程跨地緣,間有官府之唱和,完成後又有投資協同體之管理組織,因此產生預期之外的社會功能。其三,投資協同關係不能僅憑既有的社會關係予以支持或強化,尚須靠官府與神祇的力量。作者最後指出,將廣泛利用古文書、古契探討清代臺灣水利開發之興築投資模式、官府對開發水利之措施、水利組織與其功能及水利與廟神禮祭等等問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