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宮
福和宮導覽列回首頁 簡報頁 歷史 地理 建築 文物 信仰 祭典活動 社區互動 新聞報報 幕後花絮 誰來挑戰
   您目前的位置>建築>裝飾藝術

鳥瞰建築

裝飾藝術

環保金亭


 

裝飾藝術

 

脊飾  燕尾  瓦當  滴水  龍柱  馬背  門枕石

抱鼓石  花罩  柱礎  雀替  垂花  山牆  福和宮外牆

 


「脊飾」


  屋脊的功能是壓住瓦片,因為位置明顯,也成為裝飾的重點。脊飾以剪黏最多,也有以泥塑、交趾陶來裝飾,三川殿正脊上常見的脊飾題材有:雙龍搶珠、雙龍或麒麟護八卦、福祿壽三仙、寶珠、鰲魚等,正殿多使用雙龍護塔。



福和宮的脊飾為福祿壽三仙



▲ 康樂台的脊飾為雙龍搶珠




「燕尾」


  燕尾指屋頂正脊兩端往上翹起如燕尾分叉之樣式,常使用於官宅或廟宇,表示權位之象徵。燕尾顧名思義就是指燕子的尾巴。燕尾、馬背和瓦鎮(瓦是壓瓦,鎮是鎮邪,也可以說是屋頂瓦片上的鎮邪物),是台灣漢人古厝屋頂的三大型態。



▲ 這是福和宮的燕尾


「瓦當」


  指瓦和瓦交接的瓦溝上,覆蓋著筒瓦,當筒瓦覆蓋到檐邊的時候,裝置正圓形的瓦片,上面有花或字當作藻飾,且位在所有瓦片的底部,所以有「瓦當」的稱呼。

「滴水」


  指的是瓦當與瓦當之間所設置像倒三角型的瓦片,一則可以當作裝飾,一則可以導引雨水的去處




▲ 位於福和宮檐邊


「龍柱」

  又稱「蟠龍柱」,指的是未升天的龍,所以盤繞在柱子上。早期的龍柱通常用石頭來雕刻。先民們為感謝神明的保佑,常以精美的雕飾來表達感謝之意,其中龍柱耗費許多資金,所以能捐獻龍柱者,通常都是有名望的仕紳。
 



福和宮的龍柱是屬於繁麗期,特色是龍身的細部
雕刻如眼、口、鱗、鬚、角、爪等,線條犀利。

    

 

 

「馬背」

  一般的傳統建築,我們常能在山牆的頂端上看到一凸起狀的造型,那就是馬背,馬背連接了屋子的正脊與垂脊,優雅的曲線讓屋子變得更加美觀,馬背的造型很多,大多可以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種類型,其中以金型馬背為最常見,而土型與火型馬背較為稀有。

  ▲ 福和宮的馬背應是曲脊作三個彎角
呈三弧形,稱水型馬背

 


「門枕石」


  主要作用是為了穩定門柱,並且防止門因風吹而晃動,因為長的像枕頭,所以得名「門枕石」。曾有一說,以前的乞丐喜歡坐在廟口的門枕石上,所以有人也稱門枕石為乞丐椅。




▲ 位於正門旁的門枕石



「抱鼓石」


  為門枕石的一種,作用與門枕石相同,且較門枕更加的美觀大方,那圓鼓般的造型,得名石鼓。



▲ 位於龍門、虎門旁的抱鼓石




「花罩」


  在樑枋下的面狀木雕,除了當作裝飾品以外,最主要的功用是在「軟性」界定空間。所謂「軟性,是指讓空間有所區分,但又不全然分隔的意思,花罩最常見的地方就在放神仙的小閣子前,呈現ㄇ字型。



▲ 此花罩位於神農大帝前方





「柱礎」


  又稱「柱珠」,以前的柱子多為木材,若直接接觸地面,將會造成受潮而敗壞,所以柱珠最主要的功能是隔絕木柱與地面的接觸,防止柱腳因受潮而造成腐爛。造形樸素淡雅,後來逐漸發展出各種造型,雕工也逐漸繁複,但隨著石柱、水泥柱的大量使用,柱珠與柱子合為一體,其功能已不復存,純粹只是裝飾與形式上的作用。



▲ 屬於圓形柱珠
 


▲ 屬於八角形柱珠
 



「雀替」

  又叫做「插角」、「托木」,位於樑與柱的交叉處,有穩定強化結構之效和裝飾的功能,雕刻的樣式有龍、鳳、鼇龍、花鳥……等。



福和宮的雀替,是雕刻成鳳凰。




「垂花」


  又叫做「吊筒」,末端常雕成蓮花、花籃及繡球等形式,感覺就像是垂吊的一朵花一樣,故名「垂花」。




▲ 位於正殿


「山牆」


  即是建築物的側牆,因為形狀如山而得名。因屋樑通常都直接架在山牆上,所以其主要作用為承受屋頂之重量




▲ 位於廟的兩旁


「福和宮外牆」


  這面牆位於福和宮的外側。兩年前,市長把神農大帝的故事以磁磚裝飾呈現在牆上,使人民更了解祂的故事及由來。



牆上神農大帝的圖案


歌頌神農大帝(五穀先帝)的詩詞


福和宮外牆

參考資料
*高燦榮(1989)。台灣古厝屋頂的型態。台北:南天。P.45~P.79。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台北:遠流。P.30~P.39。
台灣厝仔
http://www.old-taiwan.as2.net/

邱知昀 製作

石獅子

2010 漳和國中©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 回最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