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宮
福和宮導覽列回首頁 簡報頁 歷史 地理 建築 文物 信仰 祭典活動 社區互動 新聞報報 幕後花絮 誰來挑戰
   您目前的位置>歷史>中和歷史

中和簡史

福和宮簡介

福和宮沿革

福和鐘聲

 

中和歷史


  從前中和為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和「秀朗」兩社。後來因為荷蘭人佔領台灣,才開始有了Chiron(秀朗)之記載,這可以說是中和最早的文獻紀錄,根據記載,擺接就是今板橋附近和現在
枋寮一帶的西北地區,而秀朗則是現在「秀山」、「秀朗」兩里。

時期
地名 演變
年代
西元
大事記






永曆十五年
1661

鄭成功
統領台灣,初期以承天府以北設為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而中和則是隸屬於天興縣

永曆十八年
1664
天興縣改為天興州
清領


康熙二十二年
1683
氏政權滅亡。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廷將天興州改為諸羅縣,而中和則隸屬台灣府諸羅縣,管理了四個庄,分別是漳和永和庄永豐庄廣福庄
雍正九年
1731
福建廣東地區來開墾的人數增加,才開始有人村莊的記載。
雍正十二年
1734
林秀俊開墾。


乾隆六年
1741
劉良壁《重修福建台灣府志》記載,也開始有擺接庄的記載。


乾隆二十九年
1764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記載,中和地區,從原來的四庄,增加成九庄,分別是石灰磘庄廣福庄牛埔庄南勢角庄二十八張犁庄秀朗庄芎蕉腳庄漳和永和
咸豐四年
1854
械鬥,慈雲寺慘遭燒毀,械鬥的原因是因為祖籍、語言、信仰、風俗、來台時間不同,和爭奪土地、水源等因素造成。
咸豐九年
1859
械鬥更加劇烈,造成枋寮瓦磘皆被毀

據時期
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七年〉
1895
馬關條約簽訂後,軍進入台北呂元典呂潮棟在五月的時候,和台北的弟兄們一同攻打台北府,但因行跡敗露而失敗,呂潮棟被抓走,並處以死刑。
明治二十八年
1896
軍搗毀南勢角庄呂元典的房舍付之一炬,不久後呂元典憂憤而死。
明治三十年
1897
日本中和地區隸屬於台北縣新莊辦務署。後又在六月二十四日於辦務屬之下置街、莊;再於九月二十四日又改街、莊為區,在今中和地區,有漳和中坑南勢角等三區。


明治三十四年
1901
中和地區從原本隸屬的台北縣新莊辦務署,改為隸屬於台北廳枋橋支廳


明治三十八年
1905
擺接合併為漳和枋橋土城,今永和屬於漳和區,此為
永和獨立建制行政區之始。


明治四十二年
1909
地方改制,漳和區改名為『枋寮區』。
大正八年
1919
人《台北廳志》的記載,枋寮區轄漳和中坑四十張外員山永和(今中和市中原里)、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南勢角員山仔等十大庄。


大正九年
1920
制度再次變更,取中坑庄首字,漳和之次字,合稱改名為中和庄,隸屬於台灣州海山郡,相當於現在的永和地區。
民國
民國二十年
1945
台灣光復後,政府怕會有無法銜接的現象,依照原樣不變更。


民國二十一年
1946
制度再次變更,廢除「庄」字,改為鄉、鎮,當時因本市人數不到三萬人,所以叫做中和鄉,隸屬於「台北縣海山區」
民國四十七年
1958
中和鄉分割出龜崙蘭溪洲地區的全部六個村,及潭墘秀朗地區各一個村,將他們設鎮,剛開始初擬鎮名叫做中興村,不過和中興新村太像,因此改叫做永和鎮
中和
民國六十八年
1979
中和鄉人口數達到標準,根據法律升格為縣轄市,並改名為中和, 後因台灣結構大改變,農村人口大多往都市發展,中和鄉距離台北市較近,人口因而快速增加,遂繼永和之後,變成台北市的衛星城市。

資料參考
*呂芳煙(1998)中和市志。中和市公所。P.102
*彭明輝(1995)。舉頭三尺有神明。台北縣立文化中心。P.1、P.36。
*林秀雄(1996)。漳和金石第八期。漳和國中。P.70。
*雲林縣臺西鄉公所全球資訊網-認識臺西-歷史沿革-清代之疆域
http://www.taihsi.gov.tw/content/index.asp?m=1&m1=3&m2=51&gp=
*台北縣資訊服務站-中和市:地方沿革
http://www.tpc.gov.tw/web/SelfPageSetup?command=display&pageID=19962&page=view&PX=

林顯居 製作

石獅子

2010 漳和國中©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回最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