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建廟沿革>>建廟之始

建廟之始

古書記載

右昌古照片

元帥廟在很早以前就已是香火鼎盛、商販人群聚集的場所。

右昌古照片

民國壬辰年元帥爺聖誕攝影紀念。

根據高雄市文獻會調查,清廷領台以前右昌的寺廟僅有兩座元帥廟(乾隆29年以前)和三山國王廟(光緒元年曾重修)。又鳳山縣採訪冊記載:「元帥廟,一在右衝莊,縣西北二十里,屋十間,祀張睢陽,道光廿七年徐臨董修。」由此可知: 元帥廟是右昌地區最早建立的寺廟,也是當地居民信仰中心,雖然元帥廟創建時期書寫不詳(大概是乾隆29年以前),但元帥廟在清代時期的規模應是十分宏偉,竟有「屋十間」之大,廟產不僅佔地頗大,加上位居右昌對外交通孔道上,佔了地利之便,入清之後更是繁榮,信徒亦復眾多,成為商販人群聚集的場所。

祭祀神明的由來

孫楚華老師著作照片

孫老師提供有關元帥廟的相關研究書籍。

神明照片

元帥廟的主神─元帥爺公。

神明照片

元帥爺公就是劉國軒大元帥。

匾額照片

牆上掛著「民族英雄」的匾額。

神明照片

元帥廟祭祀神佛、祖先。

在地人都知道右昌元帥廟的守護神是主拜「劉、謝、陳、常、唐、陳、張」七大元帥,我們透過孫楚華老師個人對右昌宗族開拓史的研究中以及元帥廟廟公的解說下,大致將此七大元帥供奉的由來整理如下:

劉府大元帥

當鄭成功軍隊駐紮右昌此地區後,開始人口聚集眾多,而這些部隊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境下,身陷孤單在外,又不能重返大陸,便興起了祭祖的念頭。因為此部隊多是由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帶領的雜姓士兵,不能一人拜一個祖先的情形下,加上當時明鄭軍隊的主帥又非他莫屬,自然便遵奉劉國軒為「大元帥」。而且,「」姓在中國姓氏中,一向是被認為正統的「」姓,在當時清初「滿漢有別」的情況下,遵奉「劉」國軒為大元帥亦即眾部屬們的祖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陳府二元帥

二元帥「陳聖王」的香火牌位,最早是存放於陳氏宗親家中當祖先式的祭拜。根據孫老師訪談右昌陳氏宗親後裔的研究中,發現可能是陳家祖先陳慎亭夫人李氏定居 台灣後,從大陸廣東省饒平縣故鄉帶來祖先牌位祭拜,迄今已有四百餘年之久,至今仍由陳氏後代子孫輪流祀拜。故在元帥廟建廟之初,陳姓宗親在右昌已傳至六代,論人數早已有數十戶,一、二百人之多,可說是當年最興旺的家族,因在宗祠中早設有「陳聖王」的香火及牌位,又是明朝遺民,自然奉立為「二元帥」。

 

謝府三元帥

劉、陳、謝三姓都是中原漢人顯赫的姓氏,並曾建立過不同的朝代:如大元帥劉姓建立過漢朝、三國蜀漢、五代南朝的南漢;二元帥陳姓更是福建省最有名望的盛族,南北朝的陳霸先建立陳朝。再者「謝安、謝玄、謝石」等謝姓王侯在淝水之戰時,以少勝多爭取了東晉難度後的生存權利,也是明鄭王室矢志效法的榜樣,理所當然被當時的部眾們奉為「三元帥」。

 

常、唐、陳、張四府大元帥

劉、陳、謝三個姓氏的元帥雖可以代表閩、粵兩省的來台共同祖先,但是明鄭的軍隊及眷屬中,也有一些其他省份的人,而產生祭祖的問題。當年建廟時,為了解決此問題的產生,於是便增列了四、五、六、七等四位元帥的神座。孫老師告訴我們:從常、唐、陳、張等四個姓氏看來,可以清楚了解到當時駐紮在右昌的明鄭軍隊中外省籍是以此四個姓氏為主導,或是直屬長官的姓氏。不過,從這四個姓氏中,透露了一些音訊,「常、唐、張」此三姓並非台灣人的大姓家族,卻全都是江蘇人姓氏中常見之姓,我們可以從有關鄭成功的歷史中記載中知:鄭氏父子曾打到江蘇省長江一帶,收編了一些江蘇省籍的部隊,他們隨著明鄭部隊來右昌定居,因人數不多,故位居其後供人祭拜。此外,陳六元帥 (原籍江蘇)與陳二元帥(原籍潮、漳、泉州),居民的祖居地不同,雖是同姓,仍清楚劃分為兩個不同支派的祖先祭祀團體。

  • 參考資料:
  • ◎『高雄市發展史』 民國七十七年元月,高雄市文獻會
  • ◎『高雄市右昌四座大廟的沿革暨祭儀』 孫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