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的歷史
3.創建與改建
東湧燈塔在光緒二十八年開始籌建,經過約二年的時間完成,在清光緒三十年五月十八日落成啟用。
東湧燈塔是中國近代洋式燈塔之一,也是中國海關的海務工作進入全盛時期,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於晚年所監造的燈塔之一,由總營造司〔哈爾定〕,負責建造。
新科技和燃油特色的演變(從植物油演變採用煤油),使東湧燈塔成為中國沿海第一座採用〔白熾紗罩燈頭〕的燈塔。當時燈塔的光力有36萬支燭光,光程在氣候良好的狀況下,可傳達約30浬和東莒的東犬燈塔的光源交會(東犬燈塔公稱光程約16.77浬)
根據資料顯示:整座燈塔由塔身。塔燈及塔頂三部構成,樓高三層,總高度約46.5英呎,相當於14.2公尺。雖然不是很高,但由於地形的關係燈高卻高達97.8公尺(以高潮面至燈火中心計算),是全國所有之燈塔中第四高的燈塔(第一高:蘭嶼燈塔,第二高:彭佳嶼燈塔燈高145.4公尺,第三高:三貂角燈塔燈高100.6公尺)
地面及頂面均由扇形花崗岩石柀舖砌而成,頂面以26公分厚石皮計16塊舖砌而成圓形;塔身由經經磚砌造建構而成,外圍直徑約5.6公尺,牆厚1公尺,塔燈部分為鑄鐵構造,高約4.15公尺,直徑約6.2公尺,由16塊透明弧形玻璃罩組合成,供燈器透光之用,由於背側被山阻擋,故以鐵板封實三塊,旋轉燈器實際照射角度為270度至60度之間,這和其他燈塔不一樣之處。
東湧燈塔自清光緒30年(西元1904年)建造完工以來,分別於民國2年。35年及44年分別整修一次。
但由於民國五十五年九月〔艾麗絲颱風〕過境,塔燈嚴重損壞,外圍透明玻璃罩及折光鏡中央透鏡損壞,而導致無法發光,所以於同年的十一月另在向頂平台裝設五等電燈一具(塔燈中央裝置單軸旋轉燈臺,燈臺立於特製的水銀盤上,以便安置旋轉鏡機,鏡機的設計,按透鏡至燈心的半徑大小而分等級,國際和我國財政部關稅總局海務處均概分為七級,特等燈、頭等燈、二等燈至六等燈),每十五秒連閃白光三次,光力2600燭光,光力約11浬,後因軍事需要而停燈,直到民國七十八年六月復燈。
民國七十七年燈塔增設霧笛兩組,一組裝設在東湧燈塔下方(舊霧砲上方-原火藥庫頂上),另一組設置於中柱港,於霧季期間,輔助燈號不足,聲力約可達3∼10浬。
又於民國78年3月委請東指部整管理員室,及環境重新整修;90年3月1日,依據〔古蹟維護法例〕進行整修,歷時約二年多,成為今日的外觀現狀。
|
東湧燈塔入口
圍繞著山崖的步道
精神標語~氣壯山河
閩海關∼東湧燈塔
俯瞰懸崖景色!
路過的作業船隻!!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