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參加的網界博覽會類別:地方環境議題

地方描述

騎樓又稱亭仔腳,指的是房屋下內縮成為街道的一部分,為什麼會有騎樓的出現呢?不同氣候的區域需要不同性質的街道,許多獨樹一格的街道設計,都是因爲環境及天氣影響所造成。

梅雨季時的台灣,各地往往會出現細雨紛飛、陰雨綿綿的現象,而梅雨季後的夏天,時常有區域性的雷陣雨,導致大雨總是毫無預警地傾洩而下,讓經過的行人、機車騎士們淋的猝不及防。早期還沒有汽機車等交通工具時,人們大多走路或騎自行車,當時下雨時人們只能穿著蓑衣擋風遮雨,但大部分時間並不會特地帶上它出門,而是小雨剛落就提前返家,要是不幸遇到大雨,只能停留在路邊的屋簷下躲雨,待雨變小再出發。

當這種事情變成常態後,好心的住戶就決定學習國外,把自己家一樓鄰近街道的部分往內縮一些,分出一條⌜有屋頂⌟的道路供有需要的民眾使用,後來越來越多人效仿,台灣特殊的騎樓文化就此產生,許多商業活動也在騎樓下展開。在台灣,騎樓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種舊文化,更蘊含著純樸的人情味,而在快速而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隱含在騎樓文化的意義卻被人們漸漸遺忘。

專題描述

近年來永續發展、綠色交通已成為全球都市發展趨勢,我國目前已機動車輛為主的交通規劃有必要轉變為「人本取向」,因此內政部積極推動人行環境改善工程,改善人行徒步空間、完善無障礙環境之設施,希望藉由相關計畫的推動,各地方政府能檢視轄區內道路狀況,進而提出改善方針及具體建設。

騎樓整平計畫就是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之一,希望能打造孕婦、行動不便者、身心障礙人士都方便的用路環境,目前六都都實施一段時間了,有許多路段已經整平,但其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像是磁磚的鋪設未考慮到輪椅及娃娃車通行的問題,容易打滑,還有一些地方有小坎或是間細,對於行動方便的青壯年來說,完全不費力氣,但對於輪椅族和推嬰兒車的家長來說,遇到的每一個坎都非常不方便,要不斷的上上下下,甚至會乾脆走到馬路旁,和呼嘯而過的汽機車爭道。

專題研究計畫概要

我們透過實地勘查與訪問當地居民長期的使用心得,對比有改善和未改善的街道,檢視各地方政府是否有積極推動改善工作,並且將我們在勘查過程中遇到有改善空間的地方記錄下來,匯聚統整後寄信至各地方政府機關,希望各地方政府能採納意見並儘快完善設施,積極創造友善的人行空間,透過我們的力量監督政府施政,共同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我們的網際網路

我們除了在學校選修課的時間利用學校的電腦和光纖網路,進行討論和資料收集外,平常也會利用通訊軟體,如LINE、Messenger,進行工作的分配和聯絡,或是利用雲端硬碟進行資料的整合和編輯。

我們克服的難題

該如何獲得來源可信服的統計資料或專案文章、如何說服市民接受調查及訪問、以什麼方式呈現出數據較具有說服力、找不到接受路平或未接受路平的具體路段等。

心得與目標

作為一個沒有特殊疾病的年輕人,對騎樓的問題是無感的,若是騎樓堵塞,繞到馬路邊走並不困難,可當我們身體與輪椅連接,身高矮了一截,行動自如變成奢望後才感受到,機車、盆栽變成了沙漠中的城牆,周遭巨大的環境壓力與渺小的我對峙,馬路上那更是浪潮洶湧,一條看似便民的騎樓,實際上存在著大大小小的關卡,對輪椅族及嬰兒車一點都不方便。雜物的堆放對於騎樓整平來說也是一大問題,在訪問當地機車騎士或居民時,我們發現有許多人明知騎樓若是堆放雜物或停放機車,會造成他人的困擾,但在這麼多上班族有機車的情況下,很難找到停車位,且在都市人口稠密區更是一位難求,只能把汽機車停放在自家騎樓,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整治好騎樓後,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如果路面平整但被雜物、汽機車堵住無法通行,就會功虧一簣。

經過實地勘查我們發現,在主要幹線上,各縣市政府都有實施一定的騎樓整平計畫,但是非主要幹線或者觀光景區周遭的騎樓路面有許多尚待加強的地方,透過各地方居民訪問後,也使得我們對整平計畫的實施滿意度有更清楚明白的認知,有些市民雖心生不滿,卻怯於成為路平發言人督促相關單位改善,我們希望藉由寫信至各縣市實施計畫的單位及市長信箱,告知他們種種問題並要求改善,雖然在許多人眼中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高中生,但我們如果成功改善了這一社會難題,相信其他人一定也會更願意為自己的權益挺身而出,大家共同努力打造宜居友善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