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前
- 民國38年時,有許多軍人來台,沒有房子住,因此蔣宋美齡夫人向政府提議,由公家出錢,為這些軍人興建眷村。陸光三村就在此歷史背景下興建,其於民國53年開始興建,民國55年建造完成,並有軍人入住,房子由抽籤決定。
- 當時,陸光三村的內部格局主要分成乙、丙、丁三種形式,乙式的內部有一間房間,丙式的內部有兩間房間,丁式的並沒有房間。
- 眷村使用的建築材料是木頭、磚塊、泥巴、竹片、稻草、瓦。以前的牆使用的材料是磚塊、泥巴、稻草、竹片、竹子,牆的下面是磚塊,上面是泥巴、稻草、竹片、竹子所編,僅有一層樓,材料較簡單,所以並不堅固。
- 建築的風格與大陸很相似。由於是泥土和竹編所製,所以較涼快,隔音效果較差,而且當時由於房子與房子間離的較近,所以也比現代還要有人情味。附近沒有什麼設施,有些小吃店大多是在賣麵和早點,還有一些小型雜貨店販賣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
改建後
- 當初自治會提倡要改建時,有許多反對者不滿改建這個想法,但在桃園縣政府與國防部的努力下,花費了6年完成改建 (民國85年拆除,民國91年5月31日重新搬回)
- 改建後,建築材料也跟以往不同,主要是以水泥、鋼筋為主。改建的花費主要是由國防部所提供,剩餘的費用再由住戶分攤。在改建的期間,居民要在外租房子,因居民人數多,所以房子較不好租。內部格局和台灣本地一樣,房子改建後也變的比以前大,也改善舊的眷村房子會漏水的問題,而且改建後環境也變得比較好。
- 改建後要依面積大小來決定容納的人數,改建後有分26坪、30坪、34坪等。由於人口變多與建築現代化等原因,附近的設施也跟著增加,景色也變得比以往漂亮,生活機能也變得更好。但也因為現代化的關係,人情味也逐漸慢慢變淡。
【本頁內容、照片皆由本團隊訪談撰寫、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