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web templates

全球保育趨勢

拉姆薩公約


拉姆薩公約(英文:Ramsar Convention),是為了保護濕地而簽署的全球性政府間保護公約,全稱為《特別針對水禽棲地之國際重要濕地公約》(英文:Convention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s)。直至2014年1月,拉姆薩公約總共有168個締約成員。
拉姆薩公約的宗旨是:通過國家行動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
於1999年5月,在哥斯大黎加召開的第7屆締約方大會上,正式確認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鳥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濕地國際為公約的夥伴組織。

過去全球的濕地面臨的危機

濕地的大面積消失與農業發展脫不了關係。自1985年起,歐洲56%-65%的濕地轉型成為密集農業,將更多的濕地開墾作為農業使用,使得濕地消失。

而密集農業意味著在同一面積範圍內,投入更高的勞動力與生產成本,期待有更高的糧食產出,這也讓這些濕地缺乏讓土地休養生息、物種恢復的時間和空間。在亞洲27%的濕地、南美洲6%的濕地以及2%的非洲濕地都因農業開墾而消失。

另外為了水力發電與灌溉,世界各地的河流上游都興建水庫與大壩,導致地下水水位降低,使海水進入地下水層造成土壤鹽化,亦造成棲地改變使物種死亡。

此外,工業發展所排放的汙染也是讓濕地生態惡化的元兇。
(資料來源: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統計)

58%

珊瑚礁受到人類干擾

360%

珊瑚礁因過度開發而受到過度破壞

30%

受到沿海地區發展的影響

世界濕地日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由國際濕地公約常委會於1996年10月確立,以便開展各種活動來提高公眾對濕地的認識,促進濕地保護

1

意義

拉姆薩公約的任務在於透過從當地、區域、及國家的行動方案及國際間的整合合作來永續的保育及妥善使用濕地資源。

2

運作方式

拉姆薩公約名錄列入世界具有經濟、文化、科學、遊憩價值的濕地。

3

主題性

每一年針對濕地議題的「世界濕地日」主題或口號隨著氣候變遷及環境品質的退化,也有著不同的任務。

台灣保育狀態


為了響應國際上對濕地保育的努力與正視,我國政府在濕地保育上也同樣付出許多努力。以往農委會以劃設各種保護區進行河口、沼澤生態系等濕地環境的保護,而文化資產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森林法都提供了濕地保育的法律準據,保有敏弱濕地環境不受破壞。 
到近年內政部更進行國家重要濕地的評選,除了原有屬於濕地型態的保護區均被列入外,也納入更多非保護區的濕地環境,擴大了濕地認定的範圍,這也意味著儘管採取的是不同的護育措施,但保護區外的濕地也是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