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網頁內容 - 粉「墨」登場 - 墨寶沿革(一)

粉「墨」登場

墨寶沿革(一)
   (一)上古商周

目前發現的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漢字形態,主要目的用來占卜,從十九世紀末人們發現甲骨文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萬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開始成為人們藝術欣賞的對象,並從這些甲骨上發現了中國書法的元素:漢字書寫的結體、布局等等。

黃文瓊老師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商、周兩個朝代,青銅器得到普遍地使用,銘刻在上面的文字被稱為金文,以鐘和鼎居多,故又稱鐘鼎文,記述當時祭祀典禮、狩獵、征戰、詔命、封賜等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風格厚重雄渾、典雅壯麗,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盤,其中毛公鼎對後世的書法家影響很大。周朝末期,在石鼓、碑石等銘刻文字出現,被稱為石刻文字,最具代表性的是石鼓文


   (二)秦代

簡牘的廣泛使用下,毛筆成為主要的書寫工具,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毛筆一直是中國人主要的書寫工具,秦始皇「同文書」,命李斯將文字統一成為小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製作官用印璽的首選字體,篆刻藝術就是受此影響;另外還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稱為秦隸,如睡虎地秦簡等。


   (三)漢代

漢朝最通行的字體是隸書,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從筆畫和結構上接近現代使用的漢字,也促進了漢字識別和書寫,是實用性的字體,現存的漢隸作品主要是以石刻、碑文和帛書簡牘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魯孝王刻石》、《乙瑛碑》、《史晨碑》、《長沙馬王堆帛書》等。

此外還新出現草書,以及原始的楷書和行書。草書是在書寫隸書的時候以更簡化的筆畫、更快的速度書寫出來的一種字體,是書法藝術走向個人風格階段的開端。漢章帝很喜歡草書,因而這時的草書也稱為「章草」。東漢末年的張芝是草書大家,進一步簡化為「今草」。

文瓊老師的金文與隸書

文瓊老師的篆書
文瓊老師的行書

文瓊老師的草與楷書


   (四)三國魏晉

到了這時期,大多數字體都出現且發展成熟,其中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中國書法開始了以書法名家和流派為主線的發展歷程,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書法理論,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和欣賞書法作品,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鍾繇擅長楷書,被譽為「正書之祖」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成就最傑出的書法家,被譽為「書聖」他的行書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子王獻之與父齊名,並稱「二王」。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的第一個高峰,因為崇尚神韻。


   (五)南北朝

繼承了魏晉的成果,尤其楷書成就最高,「南書溫雅,北書雄健」,由於這個時期戰亂頻仍,流傳下來的南北朝書法作品,除了少量墨跡和寫經,其餘大部分都是碑刻和墓志銘。南朝佛教昌盛,主要作品有《佛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北朝碑刻數量眾多,以魏碑成就最高,是漢字楷書的典範之一。

下一頁 - 墨寶沿革(二)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