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類別

  我們參加的競賽類別是:地方觀光資源類

我們的地方社區

 

溪湖鎮因沿舊濁水溪畔,有溪又有湖,故名溪湖,正位於台灣彰化縣的地理中心,北為埔鹽鄉,西為二林鎮,南為埤頭鄉、田尾鄉、永靖鄉,東為埔心鄉。南北向有中山高速公路、省道台19線和線道135線縱貫,東西向有縣道148號橫貫,交通便利。東西寬5.28公里,南北長5.12公里,總面積共32.0592平方公里,形狀似中國大陸,分為25個里、44個鄰、地勢平坦,水利興盛、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物產富饒、少天然災害,成為特定農業發展區。

然而,在媽厝里,位於本鎮市街東南邊,東以湳底路與頂庄里及埔心鄉羅厝村相鄰,東南與永靖相隔,西南以海豐路與番婆里、田尾鄉相接。里內主要有阿媽厝、後庄仔、三角仔、三塊厝仔等4個早期聚落組成,葡萄栽種的面積達四百公頃左右,社區內除了幾戶人家外,全村幾乎都是栽培葡萄,是台灣最大的葡萄產區,大家吃的葡萄,四串中就有一串就是來自媽厝社區,以巨峰葡萄產地著名。

   

我們的位置

  媽厝里位於溪湖鎮的東南隅,北接忠覺里與湳底里,東與羅厝村為鄰,西連番婆里、田尾鄉,南接永靖鄉,面積2.83平方公里,下轄:阿媽厝、三塊厝、後庄、三角子等四個聚落。

阿媽厝,位居媽厝里東北隅,國道一號以東,彰139以南。明治34年(1901),此聚落屬武西堡阿媽厝庄,聚落名為阿媽厝,大正9年(1920)隸溪湖庄阿媽厝大字,聚落名稱仍沿用「阿媽厝」至今。

三塊厝,位媽厝里西方。地名源於最早開墾的三墾戶,於此安身立命故稱「三塊厝」。明治34年(1901),此聚落屬武西堡阿媽厝庄,聚落名為三塊厝,大正9年(1920)隸溪湖庄阿媽厝大字,聚落名稱仍沿用「三塊厝」至今。

後庄,聚落地點位居媽厝里中央,規模不大,位於阿媽厝庄東南側,自三塊厝至後庄,需經阿媽厝才到達此庄,故稱為「後庄」。明治34年(1901),此聚落屬武西堡阿媽厝庄,大正9年(1920)隸溪湖庄阿媽厝大字,光復後仍稱為「後庄」。

三角子,聚落位居媽厝里正南隅,海豐路(鄉道彰141)與新厝巷(鄉道彰151)相交處。明治34年(1901),此聚落屬武西堡阿媽厝庄,聚落名為三角子,大正9年(1920)隸溪湖庄阿媽厝大字,聚落名稱改為「三角子」,並沿用至今。(P.115)

(請參考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6/shps/plan.html)
(以下地圖來自google map)
【研究動機】
  媽厝國小脫離溪湖國小分校的身份在媽厝里立足已八十載,理應熟悉媽厝國小周遭的一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對媽厝里為何舊稱「阿媽厝」,毫無所悉。而身為媽厝里文教中心的媽厝國小,對「阿媽厝」的過去應該要了解。此為研究動機一。社區中的王家古厝—慶槐堂,從日治時期至今已九十年的歷史,建造時間長達十年,古厝內外皆是寶,處處可見精細作工,堪稱媽厝里的榮耀,此為研究動機二。「葡萄」這種作物是媽厝里大部分居民賴以謀生的經濟命脈,它的收成好壞對社區居民生計至關重要,身為媽厝的一份子怎能不認識「它」?此為研究動機三。菸葉是一種高經濟作物,然而它卻幾十年前曾經以「配角」之姿在媽厝里的作物栽培史上「曇花一現」,令人驚奇。眼看著「菸葉起,菸葉滅」,曾經是烘烤菸葉最重要的地方—菸樓,如今已成廢墟,湮滅於漫草間不復見,讓人不勝唏噓。這樣的曾經、這樣的過往,就此煙消雲散,豈不可惜。此為研究動機四。
  回專題研究計畫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藉由深入認識「阿媽厝」之風土、人文、古蹟、特產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在地認同感進而養成愛家愛鄉的情懷。
 
  回專題研究計畫
【研究方法】
  訂定研究主題時,師生對「阿媽厝」之風土、人文、古蹟、特產等所知不多,因此,採用以下的方式進行研究:
(一)文獻探討
藉由溪湖鎮誌、耆老的分享、網路及相關文書資料,探討「阿媽厝」之由來、種菸業之消長、王家古厝存在的背景暨建造過程等。
(二)菸樓主人、媽厝里里長及當地耆老訪談
研擬訪談大綱,應用訪談技巧,藉由訪談菸樓主人取得當時種菸葉及菸樓建築的資訊;訪談王家古厝主人有關古厝建造過程的相關資料;訪談里長及當地耆老有關「阿媽厝」的地名起源、社區風土人情、經濟命脈等相關資料以期可以更清楚呈現「阿媽厝」的風貌。
(三)校內分享
透網博成員到各班對「「阿媽厝」的由來、慶槐堂、菸業及菸樓建築的重點介紹,讓全校的師生可以快速、重點式的瞭解到媽厝里的大致樣貌,並能培養出愛鄉的情懷。
  回專題研究計畫
【我們的數位環境】
 
 
學校有一間全校使用的電腦教室,午間可以供網博的團隊從事個別訓練或團隊教學時使用,行政室及英語教室也各放置一至二部電腦供成員隨時在校討論、查詢、規畫網博進度時使用,並用e-mail信箱進行團隊間資料和心得的分享和討論,更以此作為團員間即時聯繫之用,連結團員之家長力量,成立「ㄚ媽厝藏寶趣」的群組,除了做為即時聯絡、相互打氣的用途,並運用此群組發揮聯絡家長、提供及時協助及叮嚀小朋友的功用。
  回專題研究計畫
【我們曾遭遇和克服過的困境】
  (一)時間倉促,是否參加曾裹足不前
網博活動是一個需要花費長時間,投入眾多人力一起腦力激盪,訂定縝密計畫並確實執行的比賽。以往媽厝從未有過參與類似比賽的經驗,加上今年確定舉辦的消息公布較晚,時間更顯短促。故此,曾在參加與不參加之間擺盪,然在行政團隊多次商討,在抱著給孩子們「多一次比賽,就是多一次經驗、多一次學習」及「重視過程甚於結果」的共識下成軍了。
  (二)學生人數少,適合成員難覓
媽厝是個全校學生數僅百餘的小學校,其中代表參與此次網博活動的六年級人數更是少—只有21人。媽厝國小雖小但對學生能力的養成一向不遺餘力。除了希望學生具備高尚品德、凡事積極進取並熱愛學習外更努力提供各種不同舞台讓學生展現多元能力,因此積極參與各項校外比賽—網博、機關王等。然而,整個網博活動從開始執行到最後成果的展現都需要團隊成員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且這個活動最重要的主角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因此要從21人之中選出適合的成員實在不容易,而能力較佳的學生更是每個比賽團隊皆爭相想延攬的對象。幸賴各團隊彼此相互協調,經過討論、分析後,讓每個學生能適得其所,發揮他最大長處。
  (三)研究主題難產
研究主題的決定除了取決於能讓學生學到什麼之外,還應考量—師生對這個研究主題是否有興趣?團隊成員對主題的背景能力是否足夠?師生對研究主題是否有能力做出不同於過去的成果?所有的人力、物力、經費是否足以支援?因此,思索甚久,始終難以決定研究主題。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偶然的機會下,得知媽厝里過去有「ㄚ媽厝」的有趣念法,引起師生興趣,甚至學校附近就有著遠近馳名的百年古厝和菸樓。經過師生間想法的激盪、並向當地耆老請益後,終於找到師生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
  (四)行政、經費支援難尋
進行主題研究時間已不多,更需人力,物力的密集投入。其間,每次外出對社區人士、耆老、仕紳及里長進行訪談活動都需親、師、生三者親力親為,而在時間上、交通上、人身安全上及對受訪人士禮貌性的回饋支出上都讓大家感受到一定的難度。後來,向校方提出網博研究計畫的需求後,校長同意給予行政上所有必要的支援,並請求家長委員會提供經費上的支持,才得以讓這些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在此,真的非常感謝校長及行政人員提供的支援,也感謝家長委員會在網博活動經費上的挹注,更感謝網博成員的家長在活動中的鼎力支持。
  (五)研究主題專業知能難補
研究主題決定時,大家對媽厝里舊稱「ㄚ媽厝」的由來一無所知,更遑論知道社區中有百年古厝和菸樓,因此,上網蒐集必要知識、請求鎮公所提供相關資料、並透過訪談汲取受訪對象的親身體驗,成了大家補足相關知識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來源,在且走、且學中,成就了所有成員在專業知識上的滿足與需求。
  (六)工作之繁瑣複雜
網博活動從一開始研究主題的討論、決定,蒐集、研讀相關研究資料、決定受訪對象、進行訪談演練、實際訪談、埋首逐字稿的繕打、校內班際間、全校的研究主題分享到多媒體的操作與學習、網頁內容的討論、取捨,網頁製作技術的學習與版面的修正,在在都是挑戰,都是學習。而網博競賽兼具總結性評比與形成性評比兩者。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步步皆馬虎不得,每個步驟都是關鍵,每個環節皆是重點。留下美的藝術家—雷諾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來」。團隊成員在活動中投注的每一分心力,流下的每一滴汗水,在在都實踐了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真諦,過程雖然辛苦,但留下的回憶卻會無比甜美。
  (七)共同研究時間難「訂」
每個成員間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規畫,此外,還要兼顧學校的課業壓力、教學壓力,更要配合受訪者的時間,所以,想要找出大家可以共同投入的時間已然不易,還要撥時間投入研究、討論、配合訪問、學習新事物、完成網博的種種學習。但成員間早有共識,個個不怕苦、不畏難,每個成員無不卯足勁,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廿四小時當成四十八小時用,化零成整,每個人拾起平日下課時的零碎時間進行討論、研究,完成心得或相關報告,不時利用通訊設備討論再討論;協調再協調,和越來越逼近的時間比賽跑。
  回專題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