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計畫因素>氣候環境

網站地圖

簡報網站

回首頁

研究進度報告

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Get Adobe Flash player

在我們小隊整理的資料中發現,台灣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地區)。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台灣地區平均每年有二千多毫米的雨量,應該是水資源不虞匱乏的國家;但是因為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山坡陡峭、雨勢集中,再加上河川短促,所以大部分的雨水都迅速地流入海洋。因此,台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分配到的水量,只有全世界平均雨量的七分之一而已,換算成每人每年可用水量大約只有一千公噸(1,000立方公尺),以目前世界可用水量的標準來說,台灣地區是屬於缺水國家(地區)

很多人不禁要問:我們的水是不是越來越少?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雨量統計資料來看,每年的總降雨量或多或少都有些變化,但是長期的平均變化並不大。不過一般人總覺得可以用的水好像越來越少,這跟下列幾個因素有關:

環境污染問題

  台灣地區有21條主要河川、29條次要河川和79條普通河川,2001年在2,934公里的河川總長度中,未受污染的河段有1808.88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61.65%;輕度污染河段為287.62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9.08%;中度污染的河段有451.30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15.38%;嚴重污染的河段有386.20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13.16%。歷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未受污染的河段愈來愈少,也就是說河川污染的問題愈來愈嚴重,結果導致許多河川的水質無法利用,相對地可用的水量也就愈來愈少了。

都市化效應及濫墾濫伐

  在一個植物茂盛的自然地域所降下的雨水,經由植物的截流後,少部分以地表逕流的方式排出,而大部分被植物截流的雨水,則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在旱季時會再滲出維持河川的基本流量。但是都市面積隨著人口的增加而不斷地擴張,混凝土和柏油等不透水層的面積也不斷地增加;以及山坡地的濫墾、濫伐導致地表逕流增加,地下水補注減少,結果「遇雨便成澇,不雨則成旱」。都市化後的地區也阻斷了當地水循環的路徑,造成都市氣溫不斷上升的「熱島效應」。

降雨型態的改變

  因為全球變遷的影響,使得原有的降雨型態產生變化。降雨型態的改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時間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原來是分布在一整年的雨量,卻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內下完,這樣的變化不但無法讓我們有效利用水資源,甚至會發生大洪水及乾旱;另一個是空間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原來應該下在水庫集水區的雨水,卻下在水庫下游或海上,使我我們無法有效的攔截利用。

綜合以上因素發現,氣候環境造成可供應的水源非常缺乏,所以使得農業生產需抽取大量地下水來灌溉

 

圖片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圖片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畫面

照片來源:自行拍攝

資料來源:台灣水資源問題

建議使用Google Chrome網頁瀏覽器 最佳觀看解析度1440x900

 

黃金廊道計畫 © 彰化縣立明倫國民中學 2019 Cyber Fair

 

學校地址:510 彰化縣員林市明倫路2號 電話:04-8311349 傳真:04-8338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