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擁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中「二鹿」之盛名的彰化鹿港,因位於西部海岸中央,且鄰近大陸,海運便利;又有廣大的彰化平原腹地,再加上港彎條件良好,使鹿港曾經是西部沿海最繁榮的港都城鎮。

 

鹿港地名的由來

鹿港,在漢人移民還沒大量遷入之時為平埔族之巴布薩族(Babuza)之居住地,當時屬馬芝遴社,其住民過著較原始的生活。鹿港原名「鹿仔港」。其得名來源有四說:

1.平埔族語 Rokau-an 之閩南語音譯,但此語原意已經不明。

2.因早期曾為鹿群聚集之處,於是「鹿仔港」,而「仔」字是閩南人慣用的字眼。

3.因港灣形像鹿頭上的角,因而得名。

4.因昔日為米糧之集散地,而儲存稻穀用之方形米倉就叫做「鹿」,故稱此地為鹿港。

 

鹿港的興起與鼎盛:島內通商港口→對外通商港口

明末清初,一批批漢人移民來台開墾。當時福建興化人來的最早,之後泉州、漳州人和粵籍潮州客家人也跟著來。

漸開發的鹿港,因地理優勢,在清雍正9年(1731),正式開放為島內貿易的商港,成為中部米穀集散中心。清乾隆49年(1784)又開放了鹿港和福建泉州通航,因此來自泉州的移民大量湧入,使得鹿港居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泉州籍,所以從生活習慣、建築風格和信仰文化等,都對鹿港產生極大的影響,因而使鹿港成為最具「泉州風」的城鎮。

從清乾隆至道光的六十多年是鹿港的全盛時期,當時港口每日有百餘艘左右的帆船進出,「鹿港飛帆」即在形容當時貿易的盛況,與現今的台南、萬華並稱為台灣對外三大門戶,也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號。

 

鹿港的衰退→沒落

鹿港的繁華直到道光30年(1850),因港口淤積,導致大船無法出入。當時清政府捨棄已淤淺的鹿港,開放淡水、基隆、安平、打狗(高雄)4個大港為通商口岸,且日人據台後,鹿港許多富商返回大陸,人口大減,使鹿港原有的經濟網絡瓦解,再加上新建的縱貫鐵路並不經過鹿港,鹿港便急遽的沒落。到1937年中日戰爭後,和大陸貿易完全封鎖,鹿港經濟也一落千丈,許多居民被迫出外謀生,稱為「鹿僑」。

此後多年,台灣經濟逐步成長,甚至快速成長。在這個急遽變化的過程中,鹿港卻靜靜的獨立於一隅,保持往昔的風華。

 

鹿港點播讚

現在播放的是羅大佑的“鹿港小鎮”,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1982年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唱出了台灣因為十大建設經濟起飛,鄉村也跟著快速發展,而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當人們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也同時失去了他們最珍貴的土地記憶。“鹿港小鎮”唱出了每一個異鄉遊子的鄉愁,也疑惑著文化的傳統是不是一但城市化,就會失去它的原貌,甚至是消失不見呢?

再來點播的是鄧麗君的“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人生境界真善美,這裏已包括。……」,“小城故事”詞曲中所描寫的真善美,指的是鹿港小鎮裡純樸的社區與濃濃的人情味,特地邀請你一起來鹿港小城做客,因為小城故事真不錯,收穫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