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鹿港縮影

鹿港早期因以貿易為主,港口附近由於地利之便,便形成船行與商家的重要據點。「船頭行」是指擁有船隻的貿易商,與對岸進行大宗貨品交易。鹿港老街泛指埔頭街、瑤林街、後車巷、大有街、泉州街、金盛巷一帶,是舊時鹿港商業重地。民國七十五年(1986)由政府出資整修並規劃為「鹿港古蹟保存區」。

雖然,在龍山寺附近的杉行街並不如古蹟保存區的老街有名,但這裏仍有著曲折的紅磚巷道,仍有著或舊或新的住家,甚至是重新整修而再活化的老街屋,絕不是古蹟保存區打掉重建的樣板老街,因此在杉行街中特別能感受到老鹿港人在地生活的原貌與在地生活的特色風貌,彷彿帶人走入「古鹿港縮影」,感受鹿港的古韻味。

 

「杉行」街名由來

鹿港曾是繁榮的商業聚落,早期各種行業分據各處,形成專賣街市,例如杉材行、米市、竹行、豬市、牛市、魚市、魚脯(魚乾類)……等,是一大特色。現在生活型態改變,街道拓寬,早已面目全非,但從街名卻也能一窺過往的景致。

杉行街之所以名為「杉行」,是由於在清代貿易鼎盛時期,這條街專做杉木的交易。杉行街約形成於清道光末年,當時這一帶除了住家之外,多半開設木材行,經營福州杉材的買賣,因此得名。當時整條街大都是杉木行,此外還有一些手工藝品或家具製造業穿雜其中。

 

鹿港俗諺看杉行街

早期鹿港是繁榮的貿易商港,曾流傳著一句俗諺,「一不見天、二不見地、三不見女人」,是在描述傳統的鹿港街景。

一不見天指的是日據時代鹿港的不見天街,據傳不見天街是為了防風避雨,商家蓋起涼亭,讓來往的商人免受風吹雨淋之苦,不過到了日據時代執行市區改正計畫,拓寬道路,只剩街道兩旁的街屋為歷史作見證。

二不見地,是因當時與唐山海上貿易頻繁,貨船在鹿港購買鹿皮或其他台灣特產運至對岸。空船從唐山回來時,則需要壓艙石穩定船身,以免在黑水溝翻覆。這些壓艙石運到鹿港,以等級區分,高級的作為廟宇建材、雕刻,較普通的則用來鋪路等。當時以壓艙石鋪的路已達到了「不見地」(看不到地面泥土)的境界,可見兩岸貿易之頻繁與交易量之龐大。

三不見女人的原因和不見天有些關聯,在這些相連的屋簷上,兩旁的樓房有互聯的通道(天橋),女人不出門就可以在鄰家間走動,加以當時鹿港繁榮,富貴人家頗多,小姐們多裹小腳且不出戶。

「一不見天、二不見地、三不見女人」的特色,生動傳達當時鹿港貿易興盛的生活景況。而當時的杉行街就是這樣一條興盛的市街。

 

杉行街現況

雖然現在的杉行街家具製作業的光景已不再,重鋪的紅磚巷道,門楣兩旁的門聯,靜靜地伴著,世代生活在此的父老們的生活步調。近年來由於觀光采風盛行,一些屋主將老屋重新整修,經營二手書店,或作為文藝展覽區,或賣手工牛舌餅,或經營起民俗藝品店,有的仍傳承父親的製香家業,有的是當地角頭廟的信仰中心,使遊客在望風懷遠之餘,亦增添不少駐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