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現在為各位介紹的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客家建築─「圓樓」。這棟圓樓可以說是我們龍星國小的代表意象。

圓樓是一種土樓建築。什麼時候開始有土樓呢?古書記載,大約有640年前,明太祖朱元璋那時候就有了。可是為什麼到了近代才被發現呢?原來這些建築通常都位於深山峻嶺之中,在歷史長流中漸漸被人遺忘掉了。我們猜想,古代有一群人,因為躲避戰亂,漸漸往中國東南山區移民,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特別的建築。這些人,有一大部分就是現在的「客家人」,而且最早發現土樓的地方是-福建省-永定縣-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永定客家人在台灣的子孫有李登輝前總統、吳志揚縣長等),所以一開始叫做「客家土樓」,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土樓建築不是客家人的專利,有更多的土樓座落在閩南人。所以「福建土樓」或「閩粵土樓」是比較正確的稱呼。

圓樓也是慢慢演變而來的,從平原到山區,土樓的型式漸漸從「五鳳樓」、「方樓」變成「圓樓」。為什麼從大的院落,變成方型的土樓,然後又變成圓型呢?深山叢林裡,沒有辦法形成村落,也為了抵抗盜匪,所以一整個家族或同伴就住在封閉式的土樓裡。

那圓樓比方樓好在哪裡?因為圓樓是圓形的,沒有死角,可以四面八方監視敵人。圓樓的風阻係數低,可以抵抗強風。圓樓比較能夠抗震,房子不容易垮。還有,同樣周長的圓樓比方樓的面積多出0.273倍!。

我們說圓樓是一種「土樓」,不像現在是鋼筋、水泥的建築。那麼土樓的「土」到底是麼『土』?土樓是用所謂的三合土蓋的,三合土是黏土、石灰漿和秫ㄕㄨˊ米(類似糯米的東西),再混合蔗糖汁,讓它更堅固。

接下來就把三合土放在『牆篩ㄕㄞ』裡面,像搗麻糬一樣,一樣搗得很結實。這項工法很古老喔,以前叫做「版築」,《孟子·告子下》裡有提到「傅說ㄩㄝˋ舉於版築之間」。而且它是一層一層往上蓋的,不是一下子就蓋好喔,平均一層要蓋一年呢!一層一年,三層就要三年,再花一年加蓋屋頂與裝修內部,總共要花四年以上時間。圓樓有大有小,最大的圓樓差不多像我們學校的跑道那麼寬,(直徑90.6公尺,詔安縣「在田樓」),最小的差不多和我們的中庭一樣寬(直徑僅17.4公尺)。

圓樓把「防禦」和「居住」的功能充分結合在一起。圓樓的外部,只有一個大門,而且在三樓以上才會開小小的窗戶,可以用來射擊敵人。圓樓裡面有兩種隔間方式,一種就像龍潭的「透天厝」,每一層樓之間不能通到別人的房子;另一種就像大飯店,在每一層樓都有走廊,鄰居之間可以走來走去串門子。圓樓的一樓通常作為廚房、餐廳、客廳;二樓是倉庫;三樓是臥室。一座圓樓裡面有祠堂可以祭拜祖先;有私塾可以讓小朋友上學;有水井可以做為民生用水,有些大門口還有土地公廟,可以祈求五穀豐收、六畜平安、外出與居家安全。

那有沒有缺點呢?有!因為朝外的牆面窗戶很小,室內通風採光不佳。而且那麼多人住在一起,噪音很大。圓樓裡通常要養雞、鴨和豬等牲畜,公共衛生較差。圓樓是整體性的建築,一家破損更能將會影響到鄰居的安全。所以坐在圓樓裡,要靠大家共同合作,互相體諒,發揮公德心才能和睦相處。

土樓是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就是因為土樓這麼特別,這麼精彩,富有文化價值,所以2008年7月福建土樓46處,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