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川

潺潺流過的溪水,載浮載沈著歷史與生活脈絡,然而,巍峨的舞台、文人薈萃,如今風華已逝,伴隨著的只剩混濁淤泥,只剩殘柳青青。熙熙攘攘,人煙飛逝,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已小京都的建設規模整治,並於兩旁種植柳樹,故稱柳川。

位於台中文學館附近,昔日的柳川,河面寬廣、河床極低,源自於豐原市,經潭子鄉注入北屯區,再入北區繞至寶覺寺後方,過五權路與中華路輾轉流進中區,順著柳川兩旁東西街流至西區,越過林森路進入南區,最後柳川入住旱溪。如此一條由北而南貫穿台中市的河流,有其歷史發展,二次大戰之後,國民政府來台,霎時之間,台灣的中國移民遽增而居無定所,為求居處,「警民協會」利用砍伐柳樹後之河畔土地,興建屋舍故而破壞原本的風情景色。逐河而居、依水而傍、取水碾米,記錄著移民家族的悲喜劇。然而,在人口遽增所伴隨而來的家庭廢水、商業垃圾,卻是毫無顧忌地破壞著原本綠泱泱而白鵝悠遊的溪水風光,遂自1960年代台中市開始拆除柳川與綠川兩盤之違章建築並不斷進行兩岸美化工作,企圖恢復昔日風華。然而輕忽了歷史文化連結的整治,任意於區段河川表面加蓋,以治標不治本之方式攔截污水,使得母親之河只得以苟延殘喘。

(圖片為自行拍攝)

(圖片為自行拍攝)

(圖片為自行拍攝)

(圖片為自行拍攝)

(圖片為自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