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
原民遷入
漢人開墾
日據時代
民國初期
工業興起
捷運建設
大事紀載
 
 
 
 
>>捷運建設

        淡水線的鐵路興建於日本明治三十三年(西元1900年),早期主要功能為能夠快速、有效率地運送由淡水港上岸的各項物資,後來也包括運輸原料以及觀光的功能,是當時台北到淡水一條重要的交通管道。隨著時代的演變,公路系統的興建,淡水線在交通上的地位已不如從前。民國77年(西元1988年)夏天,為了解決虧損的負擔,在7月25日最後一班列車行駛之後,這條行駛了八十多年的鐵路就被新興更快速又有效率的交通工具 捷運所取代。
        捷運系統淡水站至中山站於86年3月28日通車營運,86年12月25日再通車至台北車站。87年12月24日通車至中正紀念堂站,至此淡水線全線通車營運,是國內第一條通車的高運量捷運系統。竹圍站是台北市以外第一個站,距離關渡站約2公里,但是生活機能、交通時間、醫療比關渡地區方便。
       逐捷運而居已經是現代化城市的現象,捷運住宅的興起,對沿線住宅房價深遠影響,擁有便利的、快捷的運輸是一般普羅大眾所愛,淡水線的通車,竹圍地區鄰近台北市交通之便,也使得很多建築業在此地大興土木興建大型社區住宅,如關海極品、關渡大國就是代表,因為,大樓如雨後春筍的建立,人口大量的移入。五十年代的竹圍地區人口不到1000人,民國104年竹圍地區的人口約 四萬人,是淡水區人口成長最多的地區。
       不同時間遷居的居民,住在不同區域的民眾,彼此陌生,很少互動,而貫穿在生活中空間與人之間的樹梅坑溪,因為與生活關連性不在,人們已經不在意識到它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現在的樹梅坑溪,從竹圍捷運站後方的河口,沿著社區上溯,尋找樹梅坑溪的蹤跡:它有時像一條臭水溝,有時隱於柏油路下,有時被水泥拉皮繃得緊緊,有時又以被污染了的野溪樣貌浮現。過去美好的清澈的溪流親水經驗,只有在50年前的老竹圍人,那種在溪邊「捕魚捉蝦、河邊戲水」的生活記憶,深深的存在他們的記憶中。

 參考資料:
1.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竹圍工作室。
2.葉育真等(2004)。社區有教室認識自己的家鄉。
3. 田恩典等(2012)。樹梅坑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淡水線火車最後列車
相片提供:陳建興先生
高樓大廈社區完成在捷運通車前
四角竹圍被周圍的高樓包圍,
見證歷史變遷

               

捷運帶來人口的增加也帶來污染 養豬戶污染了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