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札記─心情筆記本

隨手札記

遇見梅老師—科學的激盪 想法的碰撞 在初次見到梅老師之前,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覺得他和我一位曾教過我的老師有些相似,同樣為退休,卻仍不斷在教育上付出心力,並同時讓我想到他曾說過的他的意念:「我希望能將自己最後一份光和熱散播到人間。」想到這,就覺得自己總是錙銖必較,深怕自己吃了什麼虧,還有什麼閒心情去關愛別人,這種無私奉獻,是對我的想法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因此我認為梅老師也會是這樣的人吧?

第一次在咖啡廳相見,我們的導師們早已和梅老師談過,說我們倆對科展有興趣,並有些超前學習。因此梅老師一開始便針對我們說了所謂的跳躍式思考等等的知識架構【第一天的心得(附註一)】後來我寫了篇心得,對當天的所見所聞,和想法都吐了出來,內容有部分針對梅老師對我所說的,且略帶批評的意味,也因這篇還被老師私下約談,讓我重新思考:我知道的雖比一般同學多,但「紙上學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在這裡的「躬行」我所指的是「思考」,親自的去思考,而單純的「知道」那並沒有什麼,因為那和冷冰冰的機器沒什麼不同,甚至還輸得多呢!人之所以能駕馭萬物,貴在那顆腦,那顆會思考的腦,而自己真的曾經深入的思考過?我想是少了。也因為如此,在後來遇見梅老師的時候,都有點難為情。

後來在安溪國中做教學觀摩,學到的或許是一些科學實作,但學習更多的,是想法。老師第一天便說了幾個「思考」的故事,其中較一針見血的是:現在的高中生,科學知識都遠比牛頓還多。那這些高中生到底少了什麼?他們和牛頓的差別在哪?恐怕就是那種思考的能力了,現在的人只會在問題來臨時,急著給出個答案,而不是深深的去剖析思考,這常常會造成不當的判斷。舉個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例子:食安問題,想必是大家都嚇得什麼都不敢吃吧?但實際上,只要是列入食品級的添加物,只要不是嚴重過量,事實上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小的,但就是會有許多媒體危言聳聽,搞得大眾坐立難安。但我覺得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大眾都失去了那種「智」去分析、思考。根據這個再延伸,就是他常說的:「跳脫原本的思考模式,在不疑處有疑。」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外來的資訊,便欣然接受那一定是對的,但其實一直抱持著這種精神,人類是不會進步的,觀察歷年來科學的發展,就十分能體會這點。如梅老師常常引用李政道說的:「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問更透,創更新。」簡單來說,最重要的是「問」和「思考」,這樣才能釐清事實和不斷的進步、創新。此外在這幾天當中,還提到有關於「報紙」的問題,現在媒體在注意的,都是那種吸引人、八卦的,而不是國際的、重要的,造成我們都在注意那些亂七八糟的新聞。仔細想想,只能說:「大眾就是那麼無聊。」但在某方面來說也是種好奇,只是好奇在不同的方向而已,要說錯,我覺得也只能說「注意那些沒用」。


梅老師的精神— 一個認真的老師,一個真正為學生好的老師,得到的卻可能是他看不到的。

然而,讓我感動不已的最是梅老師的意志。從小,家庭就是貧困的,自我學習去「做」是環境所驅使的,在這種機緣下遇見了「做」,而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很多,超越的紙本能傳達給我們的,在科學上,更是不可忽略的重點,正因為體會到這種益處,梅老師認為學習科學也該用這種方式,因此竭盡心力,嘗試去改變教育,嘗試挑戰不可能的任務,讓科學實作步入學習,不單單只是課本知識。但這種想法總令人不禁想,那和課本的實驗有何不同?我想那是很不同的,想想研究科學的六個步驟:觀察、疑問、參考文獻、假說、實驗、原理。實驗的目的,在於驗證假說的正確性,但實作而是從觀察開始,從做出的作品中,去觀察、疑問等等,正式研究科學六步驟的實踐!但這一路並不是這麼順遂。退休後,就真正的完全投入推廣科學實作,但是一個人是怎麼可能去改變全臺灣的教育?起初,他四處演講,說明實作的好處,把他的想法傳播出去,希望能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讓所有人知道這種新想法後再去實踐,但事實並非如此,絕大多數的老師並不接受這種說法,因此他自己很清楚再這樣下去是不會有結果的,這樣只是猶如蚍蜉撼樹,區區一個老師,既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有什麼權力的人,能有多大力量?但他仍然用盡棉薄之力去奮鬥、用生命去奮鬥,希望會有那麼樣的一天,大家能接受他這樣的想法,儘管他知道那樣的一天在他看不到的未來。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又云:「皇天不負苦心人」,然而像梅老師這種「有志者」做出來的為甚麼卻一直績效不彰而無法完成?就如他所自比的:這麼做如丟出一顆小石頭在一個大池塘,僅泛起小小漣漪便銷聲匿跡,但他至少散播了一顆顆種子在每個人的心田,在未來的那天,種子會萌發成棵棵巨樹,改變臺灣教育,他曾這麼說:「今天我和你們這樣闡述我的想法,你們都是我的種子,將來幾十年後,可能梅老師已經不在了,你們可能有的人當上高官,有權力的時候,你們體會到這種想法真得很重要的時候,你們就可以去改變,當然現在梅老師是不可能了。」聽完這句話有點讓我感慨,一個認真的老師,一個真正為學生好的老師,得到的卻是他看不到的。我曾聽過一則故事,大意是:有個年輕人問個正在種樹的老人:「為何要種樹?你又吃不到果子。」,老人回答:「雖然我吃不到,但我的子孫吃得到,我現在做的就像我的爺爺做過的。」這也就是「前人植樹,後人乘涼。」的精神。我想梅老師所做的就是發揮這種精神吧?雖然他所做的,成功機會是渺茫的,他仍然去做了,在面對臺灣教育的高牆面前,完全不是為了自我,不是為了成名,更不是為了俸祿,即使是孤軍奮戰,獨立無援,也要全力以赴讓臺灣的教育不一樣,讓生在臺灣這塊寶島上的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學習,去體會真正的科學。


論梅老師的想法—科學教育在於思考理解而非灌輸學習

在某次,偶然我聽見幾個和我同年記的在和別人討論理化,但他們討論的竟然是如何解題目,更何況他們並不是在寫題目。這不禁讓我想,難道他們學理化的目的就只為了解題?他們就是像梅老師說的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失去學習科學的真正目的,和方法。所以我認為梅老師的想法有實踐的必需性。

假設今天所有人都同意這樣的做法,決定開始實施之後,會面臨許多問題。首先、梅老師希望利用實作的方式來學習科學,那麼勢必花費更多時間才能學到我們希望的,那麼以一周五堂課的時間來說,根本就不夠,那要如何讓學生製作實作,但又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該學的東西呢?如果要學生周休二日來學校,那必定很多學生都會排斥的。二、如果今天的要升學考試,希望的應該是不要再有這種死板板的考試題目,若改以實作考試,那材料費可能會所費不貲,此外評比標準會有主觀的影響。所以這種課程似乎只能放在課業較少的小學當中,讓小學生從小觀察過這些現象後,接著在國中以後再徹底的去學習現象的原理,然而考試的部分,可以採用材料可以重複使用的以減低成本。或許這樣能做到正確的效果。 或許是我見識淺短,不明透裡的關係,我認為是有以上兩大問題,可能梅老師早就想好了解決方案,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人民想法的改變,否則說了這麼多也是紙上談兵。讓他們了解科學教育錯在哪裡、造成的後果,和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就能讓他們接受和實踐。


幕後工作-- 從別人走過的路當中,汲取成功的經驗

從參加這個活動起,生活就陷入了ㄧ種忙碌,每次訪問梅老師之後就要開始將各種資料做蒐集、整理,還要學習如何壓縮圖檔、如何剪接影片,最重要的是如何做網頁。

從前我就曾學習過寫程式,也製作過一個簡單網頁,當初認為網頁一定也難不倒我。起初學習的是HTML5,一路學來都一帆風順,而且還從網路上找資料學來的,接著便是學習CSS3,學習美化網頁,除了網頁顏色的漸層以外,CSS是很簡單的,所以也很快的就學會了,但從網路上找到自動幫你產生漸層程式碼的網頁,讓製作漸層便得非常方便,漸層的問題就輕鬆解決了。後來原本想用CSS做出一些動畫,但CSS所做的動畫並不支援大多數瀏覽器,且功能有限,因此便想用Flash做做看,卻剛好有發現JQuery這個東西,在幾番考慮後,覺得JQuery修改較容易,所以便去學了JQeury,但以防不時之需,Flash我也簡單的看過。原本寫網頁是用Frontpage,後來在參閱不少書籍後,發現Dreamweaver比較好用,但昂貴的價格可是令人敬而遠之,只好使用試用版。當真正開始用寫網頁時,才會發現很多問題,不少問題都令人發噱,像是寫CSS時,每行後面忘了加分號,導致有寫等於沒寫,還有一次是不小心多打了個空格,導致網頁功能異常,讓我想起當初寫程式時,除錯是很容易的事,因為它會告訴你哪一行錯了,但寫網頁錯了就是錯了,半點提示都沒有,常常都要從頭檢查,真是好不輕鬆。其實網頁並不難,但考驗的正是我們的細心和耐心,在一個成功的網頁背後,就是充滿著這些心血。此外更重要的即是經驗,缺乏經驗的我們,就像資訊組長所說的:「你們的做法是憑著直覺去做的。」這樣確實會衍生出本來不該有的問題,讓困難多了更多,我認為要從別人走過的路當中,汲取成功的經驗,讓網頁語法能在所有瀏覽器下正常運作,否則依照我們這樣做下去,可能會亂七八糟。幸好及時修正,讓網頁變得好很多。

為了這個活動,可是犧牲不少,寒假不但花了許多時間去找梅老師,或著是一整個星期都凌晨一點才睡,或著是春節假期裡除了陪一年才見一次面的親友出遊,腦子裡還要想著等一會要弄哪些東西等等,整個過程當中可是沒有幾天是好過的。

總結--突破原來的那道牆,看到新的世界

我認為應該要去享受這整個過程,像法拉第一樣,把每個多做的事都當作是一種學習,做越多,學越多,因此整個過程中,我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爭取學習機會,雖然犧牲了玩樂、犧牲了睡眠,也和自己的惰性奮鬥,犧牲了整個寒假,但學習了很多,從訪問一個人,到網頁製作,我覺得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增加,更是心靈層面的增加,讓想法更深入。然而帶領我有這樣改變的還是遇到梅老師,他帶給了我很多想法,對我改變很多。此外,還學到了「團隊合作」,過程中,遇到許多障礙,有時是溝通,有時是進度上的延遲,有時是表達方式,種種過程在經過後都讓我獲益匪淺,得到自己獨特的經驗和合作方式。所以,我覺得犧牲了整個寒假是非常值得的,人生有很多寒假,但有幾個梅老師?正所謂「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來。」將來當我們回想起時,我們想到的是個充實獨特的寒假,而艱難的,就留在回憶裡變得香甜,而其他人所回想起的這個寒假,不過只是個玩瘋的一段時間,那不是很值得嗎?。更何況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遇見梅老師這位和一般老師有不同想法的人,更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認真付出的導師帶我們參加這個比賽,我應該要感謝在這過程中為我們付出的所有老師和同學,提供我有這樣的機會學習,讓這次的寒假有不一樣的體驗,沒有他們任何一個,整個團體就無法順利執行工作更不用說要比賽了,所以每個人都該拿出自己的最大力量讓團隊向前邁進。


<附註一>第一天的心得: 一到開始說到的便是「跳躍式思考」例如:一般人所想的順序會是1,2,3...但跳躍式的則是1,8,4,9。他說這並不是種錯,而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會是天才,因為並沒有個清楚的邏輯,並非一般人能所接受。老師之所有會這麼說是因為他聽到我有接觸偏微分方程,說那需要向量和幾何的概念。他說的並沒錯,也是正常人會有的反應—沒按照所謂的「順序」—但他怎麼沒想到我這些都學過呢?我認為原因可能是:對個國二生來說,那些需要知道的東西還很多,不太可能學到。但換個角度來說:現在的國中生,的休閒活動是什麼?若問一個國中生,答案很多都是打球、看課外書,但最大宗的我想還是電玩吧?就這麼,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那,課外的知識也就普遍沒那麼多,大多數的人也就產生了認知的偏差,對國中生的程度就設了個限。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那份對學習的熱愛,我們常想說,讀書不就為了考試和賺錢?對我來說我喜愛學習,並不是要什麼特別的目的,而是滿足想求知的好奇心。但說什麼,一般的學生怎麼可能有熱情呢?這也就是為什麼梅老師那麼推行「科學實作」讓每個物理現象藉由簡單的生活用品來呈現,讓同學猜測其中的道理,這正是我們在研究科學的方法:由觀察、提出疑問、猜測最後再小心求證,這才是真正了解科學,而不單純是知識而已。然而現今教育體制的影響,遏止了這種想法。這是我認為很可惜的,但科展的舉辦就實踐了這種精神—即使現今的意義有點被扭曲了—。 另一個研究科學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如我在小學課本中一課所教的:我們常對權威人士所說的深信不疑,沒有那種質疑的勇氣。如以前拉馬克所提出的用進廢退說,我們知道確實對單一個體來說是對的,但當時的人們就衝著這點而深信不疑說他是對的,後來魏斯曼做實驗才來驗證他的錯誤。並不是要否決所有的理論,而是要有顆懷疑的心,找出前人的疏失,或是甚至推翻。人不能只侷限於個框框內思考,那會帶來許多錯誤,像著名的亞里斯多德,他的思想常常不是那麼的周全,以致於提出許多錯誤的理論。今天教科書告訴你:一個粒子是不可能穿過一個比它位能還要高的壁壘。如果一直對此堅信不疑的話,現在高科技業就不會發現電子產品無法越做越小的原因和搞不好連對現在的產品所產生的問題百思不解。 總結來說:科學正在生活四周圍繞,實際的操作卻是我們所缺乏的,應以不自限的方式探討不論是生活或是任何現象,有不斷創新的想法,大則讓「生活品質」這顆雪球越滾越大;小則突破原來的那道牆,看到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