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足跡|問題討論

歷史足跡

  東豐綠色走廊原來是由東豐鐵路所改建的,東豐鐵路建於西元1958年,是當時台灣山線鐵路

的支線之一,早期是運送大雪山場所產的紅檜扁柏及杉木等等,當時的年產量約有七萬五千噸,另外

這條鐵路也運送了為修建當時石岡水壩約一百一十萬噸的特運材料和十幾萬噸的民間農產品,是當時

非常重要的鐵路之一,整條鐵路長14公里,是沿著大甲溪而行,而鐵路最後在1991年8月31

號開出了最後一班車,從此以後整條鐵路就在此畫下了句點。

 

  1996年,921地震後的隔年,台中縣政府在地區重建之餘提出了兩項計畫,第一個計畫是

「豐原市舊鐵道景觀自行車道工程」,此計畫是把豐原朴子口到國道四號興建成自行車專用道,第二

個計劃是闢建「大甲溪水與綠文化生態廊道工程」,也是用舊有的鐵路改建成腳踏車道,並且把車道

從國道四號往后里的方向再延伸到大甲溪鐵橋路段,這才完成我們現今所看到的自行車道。政府把整

條約二十一公頃廢線的鐵路重新規劃成腳踏車道,並命名為「綠色走廊」,1999年開始在車道上

鋪柏油並且在沿路種植花草樹木,並在2000年11月15日正式完工,是全台唯一一個用舊鐵路

而改建的腳踏車道,全長約有12公里,現在腳踏車道上夜晚有路燈照明,且保留了許多舊有的月台

和921地震後的石岡斷層景觀,路線上相接了東豐鐵馬道的起點還有和后豐鐵馬道,隨後陸續建了

客家文化園區、遊客中心、石岡水壩921地震園區等。



  然而整個計畫完成後並沒有那麼順利,在鐵路被改建後,曾經的鐵路不僅僅是一些物資的運輸,

對於當地人民來說是種過去生活的回憶,而現在改建成東豐自行車道,在整體方面並沒有考慮舊有的

鐵路對於整個社區本身的融入與對於當地人民心中鐵路對他們的感情,造成改建後無法把自行車專用

道與當地的生活型態結合,無法表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而且也沒考慮到觀光客的需求,造成讓此地

成為觀光景點的困難,沒有實際的觀觀景點規劃等等的困難嚴重影響的當地地區的型態。

(以上圖片來源:東豐遊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