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啤酒廠

沿革

地理位置

選在這塊地興建啤酒廠,一方面是鄰近鐵路方便運輸原料、成品(啤酒廠與縱貫鐵路沒有直接接觸,而是透過一條鐵路支線連接),一方面是鄰近台北城這個主要的市場與工人來源,一方面是鄰近製酒最重視的水源(經勘查後發現此區有臺北最適合酒廠使用的地下水)。日治時期初設廠時,此區(上埤頭庄)仍是一片阡陌縱橫的稻田,八德路是僅有的聯外道路。後來隨著都市的擴張,工廠西側陸續出現了日式住宅區。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重新擬定了都市計畫,建國啤酒廠本身仍是工業區,但周圍已經由住宅區圍繞。住宅區的發展讓市場也在工廠附近形成,後來因應人口成長帶來的交通量,東側不遠處興建了建國高架橋,改變了廠區周圍的天際線。

生產流程

啤酒原料:由右而左是麥芽、米、啤酒花。

建國啤酒廠製作啤酒所使用的原料包括大麥芽、啤酒花、啤酒酵素與蓬萊米等;過去國際對啤酒的定義是由大麥芽或小麥芽、啤酒花、啤酒酵素與水四項原料製成的飲料,後來允許各地加入增添地方風味的副原料,位處季風亞洲的建國啤酒廠選擇加入蓬萊米,使臺灣的啤酒有獨特的風味。

原料經鐵道(過去)或公路(現在)送入廠中後,會先送入倉庫檢驗,出倉後運往新糖化大樓(早期則是紅樓、綠樓負責糖化、醱酵)。麥芽經粉碎、稻穀經去殼後送入糖化室,先將副原料米放入糊化爐糊化,糊化的米與經磨粉的大麥芽再加入熱水放入糖化爐,形成糖化液,經過濾爐過濾後,最後添加啤酒花在煮沸爐中煮沸成麥汁,整個過程利用溫度差距完成。

接著,糖化完成的熱麥汁進入麥汁處理室,進行渣分離、冷卻,再輸送至釀造大樓、戶外醱酵儲酒兩用槽或發酵貯酒大樓的傳統醱酵槽。加入酵母,經過兩階段的發酵,便產出生啤酒。完成發酵的生啤酒移入儲酒室貯存兩個月後,生啤酒在過濾室經過濾手續去除酵母,成為晶瑩剔透的啤酒半成品,再送到量酒桶室等候包裝。最後進入包裝工廠,經過卸箱、卸瓶、洗瓶、裝酒、打蓋、殺菌、貼標、裝箱、堆箱、成品的程序而大功告成。包裝過程中未經高溫處理的啤酒稱為生啤酒,在生啤酒包裝工廠包裝,是為台北啤酒工場主力產品;經過高溫處理的啤酒則為市面上常見的台灣啤酒,在包裝工廠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