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專 訪

荒野保護協會 新竹分會 解說員 王淑慧 老師

日期:102.01.21
時間:14:00 ~ 17:00
地點: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新竹市公園路86之1號)
人員:全員8人參與

王淑慧老師是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的資深解說員(資深不一定年紀大,也可以是很年輕的),負責竹東圳水路大隊組,同時在竹東鎮大鄉里成立了怡然自得人文生態工作室與綠巨人生態社,因為長期參與客委會的客庄文化資源普查竹東圳調查計畫,所以對於竹東圳非常地熟稔,任何關於竹東圳的疑問,找她就對了。
我們與王老師約下午兩點,在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碰面,王老師親切的招呼我們到三樓的會議室,王老師先用簡報與單槍投影機,向我們詳細介紹竹東圳的歷史沿革與現況,當然少不了隧道、水路橋、跌水工、明暗渠道、虹吸工等,雖然很多東西在網路上也曾看過,但是透過曾經竹東圳走透透的人來介紹,那感覺還真是不一樣,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王老師花了接近三小時的時間,讓我們對於竹東圳有了全面性更深刻的認識,但奇怪的是,最讓我們感到驚訝與好奇的竟然不是竹東圳耶,而是王老師順帶一提的竹東鎮大鄉里的社區營造,在王老師的規劃與努力耕耘下,大鄉里有自然步道、樹屋及竹東圳的縮小模型牆,一定是很有趣的地方,有機會一定要去瞧瞧。完成了今天的任務後,向王老師道別時,王老師還送我們一人一本「竹東大圳綠色水路生活地圖」,我們一定要做好這個專題,才不會辜負王老師的辛勞幫忙。

新竹農田水利會工程師 林慶恩 先生 • 蔡宗展 先生

日期:102.01.24
時間:10:00 ~ 12:00
地點:新竹農田水利會(新竹市文化街10號)
人員:全員8人參與

林慶恩先生與蔡宗展先生在調任到新竹農田水利會之前,服務於新竹農田水利會的竹東工作站,隸屬於寶山水庫上坪攔河堰導水路管理小組,專門負責操作與管理整個竹東圳,除了日常的巡守工作外,每年十二月的歲修停水時,更是直接走在圳道裡面,包含了明渠、暗渠及隧道,所以對於竹東圳非常的瞭解,也有很深厚的感情。
到了新竹農田水利會,我們先在門口合影,然後上到九樓與兩位工程師會合,一見面我們每人就收到了一份竹東圳巡禮的摺頁、一片DVD光碟及一些老照片影像檔,哇!真是難得與珍貴的禮物啊。接下來,我們透過摺頁與DVD的觀賞,傾聽兩位訴說著他們與竹東圳的故事,在竹東圳工作了十幾年,當然有非常多的回憶與點滴。
最後,我們也請教了關於二號隧道與二號虹吸工的問題,因為從目前蒐集與找到的資料中,似乎都沒有這兩項水利設施的消息,兩位工程師稍微交換一下意見後,告訴我們二號隧道與一號隧道及三號隧道間的銜接渠道分別只有20公尺及12公尺,而且都是暗渠,在加上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以到達,所以很難為外人所知道確切的位置,另外,二號虹吸工原來的位置應該在員崠里,可能於民國83年到92年的改善工程中被廢棄停用了。完成了今天的訪談工作,對於兩位先生的敬業精神十分感佩,我們也做好了約定,一定要盡力做好這專題,完工後的成果好呈獻給兩位工程師。

荒野保護協會 新竹分會 解說員 徐瑞仙 老師

日期:102.01.29
時間:08:30 ~ 17:00
地點:竹東圳沿線
人員:全員8人參與

徐瑞仙老師是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的解說員,自然名為仙草(註: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員都有一個自然名,可以是植物、動物、大自然現象,總之,不要有人為因素在其中的都可以;夥伴們彼此就以自然名相稱。),熱愛大自然,也樂於與人分享,曾獲得年度最佳解說員與最多解說場次等榮譽。仙草老師在規劃其解說的教案與教材,會努力的做好完全地準備,我們可由其部落格網誌中看見其全力以赴的用心(仙草的自然荒野心體驗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ami-hsu/),當然竹東圳也是其眾多解說教材之一。
我們與仙草老師約早上八點半,在竹東軟橋親水公園集合,集合後就展開一整天的竹東圳走透透的行程,早上,我們踏查了攔水堰、引水道、沉砂池、水頭伯公、軟橋發電廠、洗衫坑、一號虹吸工、一號隧道、二號隧道、資源莊、三號隧道、一號水路橋等,仙草老師講解得很賣力也很詳細,她有一種特殊的魔力與方法,很吸引我們這群國中生,讓我們對於早上的解說內容印象深刻。
中午就在資源莊附近用餐,用餐後再繼續下午的行程,我們依序踏查了三號水路橋、六號隧道、九牧第、日本技師澡堂、六號水路橋、二號跌水工、一號跌水工,這時以是下午四點四十五分了,由於天色已漸暗,在依依不捨中完成了今日的訪談,隨然行程滿檔,走路走得腳很痠,但衷心的謝謝您,仙草姐姐。

王淑慧 老師

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怡然自得人文生態工作室、綠巨人生態社及竹東鎮大鄉里社區工作者,負責執行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的竹東圳調查計畫。

林慶恩 先生 、 蔡宗展 先生

新竹農田水利會水利工程師,曾擔任上坪攔河堰導水路管理小組十餘年,負責綜理竹東圳的歲修保養及灌溉管理。

徐瑞仙 老師

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期望能夠發揮小小的影響力,更因為風行草偃之效應,引導更多重視生態與環保的人,成為守護台灣大自然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