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路概說

竹東圳灌溉面積達八百公頃,約佔新竹地區總灌溉面積的13%,並兼具提供民生用水、工業用水與發電用水之水源。竹東圳全長約21公里,以攔取頭前溪上游支流上坪溪水為水源,自上坪攔河堰取水口起,婉蜒穿行於竹東丘陵的東北麓,經過軟橋、員崠、上館、大鄉、商華、五豐、三重、二重、柯湖等九個里,於柯湖里雲南路附近透過高架的輸水道穿越國道3號後,分為數個分支進入頭重里,最後餘水於員山里進入隆恩圳。途中計有十四座隧道六座水路橋三座虹吸工二座跌水工明暗渠等不同型式的水利設施,源源不絕地將上坪溪水源引經竹東地區,流入寶山一號水庫,造就圳路的綺麗風光、遍地良田及聞名世界的科技奇蹟。

歷史緣由

竹東鎮位於頭前溪中、上游內陸,地形南北狹長,東南側為山地與丘陵構成的山麓地形,逐漸往西北低降為沖積平原。由於天然地勢的條件緣故,溪南東邊的聚落,如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等荒埔地並無足夠的溪流水源潤澤墾地。民國15年(西元1926年)由二重埔地方仕紳林春秀黃維生黃棟臣等發起興築竹東圳,提出跨域引水灌溉溪南聚落農田的構想,在地方人士的共同協力下,聘請日本技士動工興建,歷時二年有餘,於民國17年(西元1928年)完工通水,有了竹東圳越域引來的水,溪南東邊的墾荒地獲得水源紓困,灌溉良田千畝。

整治與新生

民國65年,政府決定開闢國家科學工業園區,為配合園區開發後所增加的用水量,水利局於民國67年起積極辦理寶山水庫的規劃與設計,民國70年4月開工,民國74年6月完工。由於寶山水庫為離槽式水庫(主壩興建於非汲水的河川上),必須借道竹東圳來輸水,竹東圳因為以前是靠人工來開鑿,經過數十年的沖刷,也因為隧道內的坡度不足,常常滿灌致使竹東圳無法形成拱力作用的支撐而造成抽心與坍方,影響了輸水量。因此,新竹農田水利會於民國80年起開始著手爭取經費來整建竹東圳,在民國82年至92年間,共分八期由十家營造廠商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竹東圳的整治工程,改善後最大輸水量達 3 CMS(每秒立方公尺)。

管理與維護

為了便於操作與管理導水路上的調節及營運,由台灣省水利局召集,於民國74年4月,正式成立「寶山水庫上坪攔河堰導水路管理小組」來運作與代管,並因業務之需,至民國76年6月30日,將管理小組移交給新竹農田水力會及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共同管理,其預算由雙方依用水比例分攤,操作人員由雙方派員負責操作管理。

新竹農田水利會 林慶恩先生 的自豪口述

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水圳首推嘉南大圳竹東圳,前者所灌溉的嘉南平原,其產物撐起了臺灣戰後的經濟,幫助臺灣從農業社會邁入到工業社會。而竹東圳隨著時代的變遷,從早期竹東農業的血脈蛻變為臺灣科技的命脈,竹東圳所供養的新竹科學園區,幫助臺灣由工業社會升級到科技工業,可以說沒有竹東圳,就沒有今日耀眼的科技成果,由此可見竹東圳對臺灣的意義有多麼的重大。
我派到的竹東圳,這是水利會最特別的任務,經歷了竹東圳的所有整治工程,我的感覺,這水資源的不易,尤其竹東圳是走內陸的,所以有這麼多的隧道,全臺灣就只有這一個。這水,十幾公里外從上坪溪攔河堰引水進來,都是走在山的半山腰上,遇到颱風或下大雨的時候,會有崩踏的發生,影響到這水路通行的問題,所以這個水的不易,我們要儘量多珍惜啦。

結語

竹東圳是國內少見的多功能水圳,它具有發電灌溉供應大新竹地區民生與工業用水的效能,橫亙在竹東丘陵地帶,至今已八十幾個年頭,一路看護著新竹的人們,見證了新竹地區文明發展與社會變遷。竹東圳從早期竹東農業的血脈蛻變為臺灣科技的命脈,正因如此,政府花了許多的經費來整治與改善竹東圳,由民國83年起到92年的改善工程中,除了一號隧道外,其餘水利設施幾乎都煥然一新,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古樸風貌。
雖然如此,但我們認為「圳路」是台灣早期先民在大地上寫下的珍貴歷史,「水圳文化」是先賢們在台灣拓墾時期的活字典,是台灣農業的血脈,在時代進步的巨輪下,竹東圳被賦予了新的價值,除了象徵著先民拓荒的精神,更喚起「人與水」親密之記憶,宣揚飲水思源的精神和鄉土人文的價值。我們希望借此專題研究網頁,能對於竹東圳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並將地方社區的共同記憶記錄下來,在農業逐漸式微的現在,喚起人們的重視。

竹東圳流路圖




九牧第

八十年幾前,二重埔地方仕紳林春秀先生等,倡議修築竹東圳引上坪溪水,灌溉二、三重地區,使得沿圳七、八百甲荒園變良田,並使得日後寶山水庫取得良好水源。

竹東圳

上坪攔河堰、一號隧道、竹東圳公園、寶山水庫

竹東圳的整治與新生

抽心坍方、頂拱抽坍、改善前隧道、隧道施工、改善後隧道、改善後隧道

竹東圳流路圖 (圖片來源 Google Map)

在瞭解竹東圳的流路時,王淑慧老師與徐瑞仙老師告訴了我們一些有趣的老地名,竹東圳依照老地名,攔水壩位於燥樹排,沉砂池位於軟橋里花草林,穿過員崠子到上公館、直窩、大窩,再穿過菜園窩、油車窩、紅崩崗、沙坑仔等山區才到狗辣林、托盤山、三重埔、三角城、二重埔、柯仔湖、頭重埔、上員山、下員山等地區,餘水才注入頭前溪。
這些老地名為人類活動的歷史產物,是當地居民跟地理環境相結合所創造出來的名稱,通常它是受自然環境如地形、氣候、水文、動植物、資源,或人文環境如歷史文化、開發過程、產業活動、交通、建築物、政治的影響而形成,每個地名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還真是多采多姿呢!

燥樹排:有許多枯樹的山排,客家語較稱寬廣的山坡為山排。
花草林:軟橋里從前叫作花草林,因為種滿花草,是一種枝幹
    內部像軟木塞的木本植物。
員崠子:圓頂狀山丘。
上公館:起源於開拓樹杞林的金惠成墾號在此設置租館,因地
    形位於山坡上,故名之。
直窩 :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山谷叫作窩,直窩是開口朝北
    與河谷方向垂直的小山谷。
大窩 :大窩是指比較大的山谷,大窩是一個西南往東北走向
    的山谷。
菜園窩:過去居民種菜的小山谷。
油車窩:有人從事炸油行業的小溪谷盆狀地。
紅崩崗:在客家話中崩崗是指崩塌之山崗,即指懸崖之意,崩
    塌之後露出紅色的泥土,故稱紅崩崗。
沙坑仔:此地區屬於砂質土壤之小盆地,每逢大雨,土質易被
    沖刷流失。
狗辣林:拓墾時,本區長滿了身體碰到會奇癢的狗辣樹(臺灣
    槲樹)。
托盤山:頂平而方,形如托盤的山丘。
三重埔:墾荒前第三段荒埔地;第三層的平地。
三角城:東進樹杞林,南至北埔,因交通要衝,所築的防禦工
    程。
二重埔:墾荒前第二段荒埔地;第二層的平地。
柯仔湖:柯樹蓊鬱的山間小盆地。
頭重埔:墾荒前頭一段荒埔地;第一層的平地。
上員山:頭重埔丘陵之下有一突起小山丘,形如覆釜,高三丈
    餘,故稱為上員山。
下員山:上員山小山丘西行迤邐而下即為下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