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空間,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大部分的劇作都會提示時間和地點,如果劇本中時空的跨越幅度大,便會區隔場次,呈現劇情需要的場景。這是為了讓讀者能在腦中建立確切的舞臺景象;同時,故事發生的時空也會決定人物的行動和事件的發展。如果劇本中時空的跨越幅度大,例如:故事發生在幾年內或不同的地點,劇作家會區隔場次,呈現劇情需要的場景。

傳統劇本架構,通常是一場一景,也就是每場為一固定的時空,但是現代劇場自由活潑的特性,讓劇作家們得以突破原有的框架,於是冬天和夏天,可以同時在舞臺上發生,人物也會在短短幾步中,從青年步向老年。劇作家給予舞臺上的時空自由流動,使劇場更能發揮想像和創造的空間。

一部較長的劇本,往往會由許多不同的段落所組成,而在不同種類的戲劇中,會使用不同的單位區分段落。在西方的戲劇中,普遍使用「幕」(Act)作為大的單位,在「幕」之下再區分成許多小的「景」(scene)。中國的元雜劇以「折」為單位,南戲則是以「出」為單位,代表的是演員的出入場順序,而在明代文人的創造後,將「出」改為較為複雜的「齣」。

劇本的結構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轉折、高潮、再高潮結局」。 當然根據編劇技巧的不同,結構還會變化。如「佳構劇」。

一套劇如果一直是順利是不好看的,觀眾會愈看愈悶,因此要有轉折。

戶外演出-水鄉的傳說

(圖片來源:台北表演藝術地圖,200)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劇本翰林9(上)藝術與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