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捏麵
為什麼叫捏麵人?
古時候,中國北方的糕餅舖裡的製餅師傅,或是專門跑江湖賣藝的小販,會用麵粉製作麵土,再利用手捏技法捏製各種:人物、花、鳥、魚、獸等造型,作為祭拜的供品,因此被稱做「捏麵」,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就被稱為「捏麵人」,用閩南話稱「麵尪仔」或「糯米尪仔」。
捏麵人最早出現在…?
捏麵人是一項具有中國民俗色彩的傳統技藝,真正始自何時已不可考,但從出土於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的麵製人俑和小豬,可推斷距今已一千三百四十多年,所以起源很早。
捏麵人可以吃?
傳統的捏麵人,是由糕餅師傅將調和好的麵糰,經搓揉、捏塑,放入蒸籠裡蒸熟後,混合食用色素,變出栩栩如生、立體生動的造型;可以供奉神明,也可以吃,因為具有觀賞的功能,所以被稱為「看桌」,宴會、祭典結束後,多留給小孩子當作零嘴食用。
現在還有人在捏麵嗎?
捏麵人是自遠古流傳的民俗技藝,隨著時代演進、風俗變遷,捏麵人逐漸從日常生活中流失,看桌不再普及,而成為少數人保存珍藏的傳統民藝。
捏麵人的作品題材,常與傳統生活有關,保存捏麵藝術,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傳統生活與社會發展。據我們了解,臺灣尚有許多以捏麵為生的藝術工作者,他們在臺灣各地努力為捏麵藝術發光發熱,例如:鹿港的施教鏞老師、巫家捏麵館的巫俊德館長,以及臺北的辜玉燕老師…等等。
哪裡能看到捏麵人作品?
近年來,臺灣致力於保存、推廣傳統民俗技藝,捏麵人也被納入保存推廣的範圍,許多政府、民間單位,例如:國立臺灣工學研究院、國立傳統藝術研究中心,都收藏有捏麵人作品;而位於彰化縣溪湖鎮的巫家捏麵館,則是國內首座由民間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以捏麵人為主題的地方文物館,這次扭扭捏捏隊很榮幸地為巫家捏麵館作專訪,訪談記錄就在本網站「來去巫家捏麵館/達人專訪」喔!另外,上面提到的幾位捏麵工作者,都有個人的駐點攤位及個人工作室,歡迎大家去拜訪,欣賞他們的捏麵藝術創作。
文字撰寫:2013彰安扭扭捏捏隊
圖文資料來源:巫家捏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