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珍第一代的開創者:鄭槌師父

 

        話說鄭玉珍人氣商品的鳳眼糕催生者,得從第一代的鄭槌師父說起。鄭槌出生於泉州蟳埔,由於故鄉是個靠海地方,當地居民也多以討海為生,而鄭槌的父親明白討海人靠天吃飯的艱辛,因此鄭槌的父母在鄭槌年幼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唯一的兒子不要再跟他們一樣冒險捕魚,所以在父母的規劃下,把鄭槌送往當時的泉州府城拜師學藝,在經歷多年的磨練,鄭槌承傳糕餅老師傅的技巧,將泉州各式糕餅都學得精通,在當時就深受當時富戶及文人雅士推薦,成為會客茶敘的最佳點心。

 

        光緒11年(西元1885年)中法戰爭後,清廷宣布台灣建省,當時首任巡撫劉銘傳以建設台灣為自給自足的模範省為目標,優渥的經濟環境刺激大批中國沿海居民渡台發展,當時才16歲的鄭槌師父也在此熱潮的吸引下,決定支身渡台發展,帶著全身的家當外加一本記載各式糕點的『配方秘笈』,落腳於貿易興盛的鹿港,並以一身糕餅好手藝決定與鹿港商人黃錦合作,成立「玉珍齋」餅舖,開創鹿港糕餅茶點的新天地。

 

        後來與黃姓合夥人的經營理念不合,鄭槌斷然拆夥,事後友人曾問阿槌師會不會捨不得,他說:『店名無法度跟我走,作餅的心意依嘛拿不去。』遂在玉珍齋的隔壁另開餅舖,取名為『鄭興珍』,因早期的糕餅業都流行取名「珍」字 ,「興」是希望生意興旺,於是鄭槌取店名為「鄭興珍」。這一年為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由於生意興隆,遂慢慢打響了鄭興珍的名號。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台灣步入日本統治時期。日本人喜歡吃精緻的東西,日本警察曾對鄭槌說:『你的手藝那麼好,是否能作一些精緻的東西?』也因此為因應日本人的需求,特將糯米粉與濕掉的糖發酵後,壓製成長3.5公分、寬1公分的小尺寸,以營造日本精緻糕點感覺與一般傳統台式彎糕作成區別,因為此形看似美人的丹鳳眼,因此取名為『鳳眼糕』。

 

 

資料來源:

1. 張育甄,《百年風光—老餅店品牌形象經營研究與設計》,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23日,p.70、120。

2. 鄭玉珍網頁http://www.jyj.com.tw/jyj2009/history.php

 

 

玉珍第二代的創新

 

        日治時期的政府,欲進行老舊市容改正計畫,就拆除鹿港的不見天街,鄭槌辛苦經營的舖子也被拆成半空,並在日本政府的施壓下,不得已讓出剩餘產權,搬到現今中山路彰化銀行旁的舖子。

 

        但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治台規定台米、台糖必須輸出至母國日本,台灣人民將辛苦種植的蓬萊米、蔗糖輸至日本,台地出現物資貧乏的窘態。由於原物料取之不易,在當時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鳳眼糕竟被視為奢華品,『一盒鳳眼糕相當於一斗米的價格。』只有有錢的達官貴族才能吃的起,印證鳳眼糕在日治時代的驕貴地位。

 

        隨後鄭槌師父將手藝傳給兩位兒子,於是出現『鄭興珍』與『鄭玉珍』兩店名,兩者係出同源,第二代傳人鄭興就負責經營『鄭玉珍』的舖子。為何店舖名為『鄭玉珍』呢?因為早在鄭槌師父尚未與玉珍齋的黃姓商人合夥之前,從泉州到台灣以後,所開的第一家店就叫做『鄭玉珍』,一開始鄭槌師就在玉珍齋門口擺攤,生意也不錯,玉珍齋就請鄭槌師傅進去教他們製作糕餅,而兒子鄭興也就理所當然繼承最早所開設的店名『鄭玉珍』。

 

        所以,接著鹿港鎮上就出現三家專作鳳眼糕的店家,一是鄭槌師父原本與黃姓商人合作的『玉珍齋』,一是鄭旺繼承的『鄭興珍』,另一是鄭興所開的『鄭玉珍』,有趣的是,詩人莊太岳就將鹿港鎮上,製作鳳眼糕多家競爭的情形,寫成一首打油詩如下,以證明鹿港人日常生活中對鳳眼糕的喜好。

 

「醒脾兩盒豬油荖,爽口三包鳳眼糕;

                一樣玉珍新與舊,各將牌匾競爭高。」

~莊太岳,《鹿江竹枝詞》引自葉榮鐘(2000),莊太岳作鹿港竹枝詞譯,《葉榮鐘全集4》,p.291-301

 

        而第二代的傳人鄭興幼時在父親的調教下,也耳濡目染學得一身糕餅手藝,並大膽創新出新的產品,日治時期的大正十五年(1926),參加果子飴大品評會,以『紅燒餅』產品獲得壹等賞金牌,生意十分興旺,並在對岸廈門開設分店,同時為了產品能量化生產,花費鉅資引進日本的電氣烤爐,也成為日治時期彰化郡糕餅業,第一家擁有電烤爐的店家。

 

資料來源:

1. 張育甄,《百年風光—老餅店品牌形象經營研究與設計》,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23日,p.23-24。

2. 葉榮鐘(2000),莊太岳作鹿港竹枝詞譯,《葉榮鐘全集4》,p.291~230

3. 鄭玉珍網頁http://www.jyj.com.tw/jyj2009/history.php

4. 有關鄭玉珍店名的由來,內容來自洪敏騰先生的訪談。

 

 

玉珍第三代的危機與轉機

 

        『鄭玉珍』店舖的經營,到了第三代傳人鄭啟東,因為從小接受日本教育,喜歡書法、繪畫,雖然經常在學校得到繪畫或書法比賽獲獎,但他真正的興趣不是作糕餅,而是藝術,他回憶起父親鄭興對他曾說:「當藝術家是會餓死的。」於是在開南商工建築科畢業後,就奉「父命」回家作糕餅,放棄往藝術發展的夢。

 

        但沒想到民國六十二年,父親鄭興過世引起一場財產分配的家變,鄭啟東心寒地離開鹿港,把「鄭玉珍餅舖」交給太太經營不做老闆,當技士師投入模型製作的工作。

 

        鄭啟東的太太鄭王玉新,就肩負起鄭玉珍餅舖的擔子,糕餅的工作每天與師傅們全程參與,不論糕類,餅類、米老類,酥類,節慶食品都學會製作,由於傳承祖先糕餅製作方法的「秘笈」,口味特殊,立即受到歡迎。

 

鄭啟東先生的全家福

由左至右為:大哥、(第四代)鄭瑞棻,二姐,(第三代)父親鄭啟東,母親(鄭王玉新)、弟弟,大姐,堂兄
 

資料來源:

1. 圖片感謝玉珍第四代洪敏騰先生的提供。

2. 鄭玉珍網頁http://www.jyj.com.tw/jyj2009/history.php

 

 

玉珍第四代的經營與傳承

 

        到了目前的第四代鄭瑞松、鄭瑞棻,回想當時母親鄭王玉新當家,幼時每逢節慶或店務繁忙時,學課之餘,都必須幫忙家務從小對糕餅茶點也有一些摸索,姐弟兩後來也投入糕餅手藝,弟弟鄭瑞松與媳婦黃雅麗在鹿港『龍山寺』旁開設鄭玉珍本舖,第四代當家媳婦黃雅麗,就像當年的婆婆一樣,每天坐鎮店裡打理大小雜事,丈夫鄭瑞松則是管理後端的生產流程,黃雅麗說:『以前的消費者只要有傳統的鳳眼糕、豬油米老、紅燒餅、口酥餅、白片酥等糕點,就感到滿足。但現在的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雖然店裡的多種糕點,口味都傳承了百年以上,但在飲食變化多端的現代,已無法吸引新一代的消費群』。也因此鄭玉珍餅舖,自第四代的鄭瑞松和黃雅麗夫妻接手後,便不斷地擴大產品線,現在店裡包括糕、酥、米老、餅及糖類和蜜餞近百種,以符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位於龍山寺旁的鄭玉珍

 

龍山寺旁的鄭玉珍店舖:由第四代傳人鄭瑞松與媳婦黃雅麗經營

 

        姐姐鄭瑞棻與丈夫洪敏騰則是在瑤林古街另開闢『鄭玉珍』新舖,不僅將先人鄭槌師的「配方秘笈」加以改良傳承,並以現代人重視的新鮮、衛生為首要條件,講究食品『低糖,低油』,並也在自家店門口開辦糕點DIY教學製作,不僅讓遊客體驗做糕的過程,也趁機達到商品促銷的目的。鄭瑞棻回憶先祖鄭槌師所說的『餅是要給人吃的,一樣的米百樣人,餅哪裡有都不變的道理。』第四代牢記先祖的遺訓,將開創台灣糕餅新紀元為己任,『鄭玉珍餅舖』在傳承與開創間往下個百年繼續邁進。

 

位於埔頭街的鄭玉珍

 

埔頭街裡的鄭玉珍店舖:由第四代傳人鄭瑞棻與丈夫洪敏騰經營

 

資料來源:

1. 〈百年餅舖堅持古味—鄭瑞棻〉,刊登於《百世教育雜誌》172期,2006年一月。

2. 張育甄,《百年風光—老餅店品牌形象經營研究與設計》,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23日,p.76。

3. 鄭玉珍網頁http://www.jyj.com.tw/jyj2009/history.php

 

 

回到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