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門簡介

八極門派別

武風武藝研習中心

日新國術社

八極門簡介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自古以來「八極」即為戰陣上的武術,「八極拳」最早發源於河北省滄縣東南鄉孟村一帶,這地方俗稱「八極窩」,其實這裡也是「劈掛拳」的發源地。其原本的土名叫「巴子拳」或「鈀子拳」,那是因為握拳時五指彎曲形狀像農具「鈀子」而得名。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位武術家吳鐘覺得「鈀子拳」名稱粗俗,加上北方讀「巴子」、「八極」,發音很接近,於是把「巴子」改為「八極」。

「巴子拳」的創始人和創始年代已不可考,最早發現有文字記載是在明代的「紀效新書」,書中提及到「巴子拳棍,古今皆之有名……」,此處提及的巴子拳,是當時極負盛名的拳術之一,指的應該就是八極拳和八極棍。而以「八極拳」的古樸風格,以及注重大槍、長棍的訓練內容,加上當時軍中武藝操練的武術判斷,「八極拳」的創始期最有可能是明朝初年。

「八極拳」之風味古樸精簡、快捷且直接,每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和用法,絕對不耍花俏,訓練時講究運氣、蓄氣發自丹田,一出手就直接打開對手的門戶,直取敵人要害。「八極拳」講究頭、肩、肘、手、尾、胯、膝、足,這八處就是人體活動最重要得部位,藉著「八極」提醒門下弟子注意身體協調以及與周圍的平衡,因此「八極」二字,也可以解釋為對身體周遭要時時提高警惕,訓練「八極拳」就是要把這八個部位,練到精益求精,達到極點的意思。 漢朝劉安淮南子曾說:「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弦,八弦之外有八極」,因此,八極又有八方極遠之地之稱。而本八極門所練的勁為「十字勁」,意謂向四面八方盡量外撐,外發,以期達於極限。 由於滄縣自古為武術極盛之地,傳說中有句諺「鏢不喊滄」;意謂此地練武已成為一種習慣,習武人個個身懷絕技,保衛身家財產不需要依賴外人,鏢師到了滄縣,沒人敢「喊鏢」。而「八極拳」發源地滄縣的武術,又以東南鄉一帶最強,當時流傳一句話:「雁過拔毛」。連大雁飛過時都能把雁毛拔下來,形容這裡有很多武藝高強的武林高手。

八極拳特別強調熊、虎二形,熊形練的是下盤(胯、膝、足),虎形練的是上盤(肩、肘、手),當人的身體結構可達到上下齊發、三盤齊整(上盤:自頭到肩,中盤:自肩到腰,下盤:自腰到足),便可發揮強大之力量,武術中稱「整勁」,以達無堅不摧之勁。

劉師(雲樵)曾說:「八極之厲害,在於『單純』二字,正因其單純,故變化愈出。」因單純而不被設限,掌握的是原則,而不是繁雜的招法,「八極拳」一開始即以「鬆」入門,練至極致時,也是以「鬆」為目標,當修練時日愈久,玩味也就愈深。


資料來源:陳麒文師父口述
參考文獻:陳冠羽(2011)。八極門祖譜 。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