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專題簡報|返回首頁|

首頁→悠遊客園→客家特展

客家文化園區自100年11月17日至101年2月5日於特展室展出「礱間-客家的礱穀與舂米記憶特展」。礱間指的就是早期的碾米廠,當時農夫賴以為生的稻作必須經過礱間,才能將辛苦收成的稻穀碾成白米。礱間兼具「稻米穀去殼的場所」與「貯藏稻穀的處所」雙重角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礱間以人力為主的碾米工作,已漸漸被電力碾米機器取代,現在已很少見到傳統的礱間了。傳統的客家人對稻米有著濃厚的情感,而礱間的工作更代表其終日辛勤工作,只求一家大小溫飽的期望。客家礱間的製米過程與耕種作物的經驗,代代傳承,綿延不斷,匯成豐富的客家農村文化;縱使現今工業發達,新機械取代了舊式的礱間,傳統的礱間依然存在於客家文化的記憶之中。

 

 

 

 

「土礱」是古老的碾米器具,在早期的客家農村即已被廣泛使用,後來當家庭式的「碾米機」問世以後,「土礱」便逐漸被閒置或丟棄。竹編「土礱」主體分上下兩層,外殼係以竹子所編織,中間則以木板、齒輪和不鏽鋼軸心建構而成,內部再用紅泥土紮實填滿,故稱之為「土礱」。推動「土礱」的「土礱勾」也是木製品,不過要找到一根頭彎尾直自然成形的原木來製作「土礱勾」,可是一門大學問喔!

 

 

 

 

 

 

 

 

 

 

 

米輪
放入大約二、三百斤未去殼的米,運用槓桿原理,利用牛來轉動,將米去殼,然後用手或勺子將輾好的米自米輪中取出。 未去殼的米如果放得太少,有可能會被磨成粉。米輪遺址位於桃園縣龍潭鄉的三坑村,當初家人將之建置在大漢溪的碼頭附近,用來將米去殼。